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宋双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双忠祠奉祀唐代至德二年(757)为平息安禄山叛军而壮烈牺牲的张巡、许远两位忠臣之处。另有扬州为纪念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1522-1567)因抗击倭寇保卫扬州的晏锐、朱裒而殉国的忠臣· 中文名双忠祠朝代唐代奉祀张巡、许远地区棉城中心和东山[1]

地理位置

“双忠祠”位于棉城中心和东山各有一处,“双忠行祠”位于棉城今中华路与东山中路交口处,规模宏大二祠均祭祀唐代名将张巡和许远,故名“双忠”。他们都是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人物,是安史之乱时保卫睢阳城的英雄,

历史沿革

唐朝“安史之乱”时,任河南节度副使的名将张巡和任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的许远,奉命死守睢阳,至德二年(757年)因粮尽援绝,双双殉难。睢阳人感戴张、许二公的忠君爱国精神,建“双忠庙”以纪念。宋朝熙宁十年(1077年),时任潮州郡军校的钟英(潮阳人)护送方物进京,途经睢阳,进谒“双忠庙”,传说他夜晚梦见神明告诉他,有神像十二、铜辊一藏于殿后匮中,“赐尔奉归潮阳之东山”,梦醒前往查看,果然验证。钟英进京办事毕,回程路经睢阳,即往取神像和铜辊,归潮后即在东山建祠致祭,名曰:“灵威庙”。因为是祭祀张、许二公,后人又叫“双忠庙”。南宋末年,文天祥勤王至潮阳,屯兵于东山,进谒双忠庙,有感于张许二公的爱国忠贞,诗思奔涌,遂“以剑锋划石壁,”留下了有名的《沁园春》词(后人又把全词镌刻立碑),于是“双忠庙”愈益为后人景仰。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年)倭寇侵犯潮阳,占据东山,乡民奉东山双忠祠之神像,在今棉城城区内(即今中华路与东山中路交口处),另建“双忠祠”。为有别于东山之祠,名曰“双忠行祠”。后寇平,神像复归东山,“双忠行祠”废。至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乡绅姚孙炳又于行祠旧址重新建祠,并从东山迎神之分灵供奉于行祠,匾额沿用旧名书“双忠行祠”。所以棉城就有“双忠祠”和“双忠行祠”两个祭祀张、许这二公的纪念庙宇。1958年潮阳高级中学扩建校舍,东山双忠祠被拆毁,1982年香港同胞姚成达、林亚娟因深对二公的景仰,遂捐资于原址上侧重建“双忠祠”。东山双忠祠画栋雕梁、红墙黄瓦,更显出纪念祠宇的瑰丽壮观。城内的“双忠行祠”则以其独有的潮汕清代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而备受瞩目。如今这两处祠宇每天都接待众多的瞻仰者和各地游人。“香火遍棉阳,穷乡僻壤皆有庙”是清代雍正年间潮阳知县蓝鼎元在《文光双忠祠祀田记》中对当时双忠信仰情形的记载。明代之后,双忠公信仰的正统化和地方化得益于明隆庆年间地方名绅林大春的推崇。据说双忠庙前的传世名联“国士无双双国土,忠臣不二二忠臣”就为林氏所作。

由于他们受到韩愈、文天祥的推崇,自然也就被认为是神,所以,凡是双忠祠前,都有文天祥的立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