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京雨花颱風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7月28日 (二) 09:28 由 美丽人生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雨花颱風景名勝區位於南京中華門外1公里處,面積為153.7公頃,綠地覆蓋率達90%以上。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集體、全國保護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單位,並通過ISO9001/14001認證。年遊客量達200萬人次以上。[1]

主要景點

烈士就義群雕

它是雨花台烈士陵園的標誌。建於1979年,高10.03米,寬14.2米,厚5.6米,由179塊花崗岩石材拼裝而成,總重量約1300噸,是我國同類題材花崗岩雕塑之最。它主題突出,層次分明,上實下虛。

烈士紀念碑

雨花台烈士紀念碑1989年落成。為建此碑,1980年4月,在全國範圍內徵集設計方案,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後共徵得578個設計方案。現在的紀念碑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齊康設計。

紀念碑高聳在雨花台的主峰,由兩層平台托起,有100級台階,在設計師的設計思想中,沿着石階走向紀念碑,就是在走向崇高的精神境界。紀念碑高42.3米,隱喻南京在1949年4月23日解放。碑取中國傳統的豎式造型,有碑額、碑身、碑座,碑額是抽象了的屋頂,如紅旗、似火炬。碑身正面是鄧小平手書的「雨花台烈士紀念碑」八個鑲金大字,背面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撰寫的碑文,由武中奇書寫。碑座前佇立着一座以「堅貞不屈」為主題的青銅圓雕,再現了烈士寧死不屈的英雄象。

忠魂亭

這座尖頂方形的忠魂亭,是由南京市30萬名共產黨員捐資建造的。江澤民為此特別題寫了亭名。 江澤民在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期間,曾四次為雨花台題詞。忠魂亭位於雨花台紀念中軸線的最南端,由忠魂亭、忠魂廣場、《思源曲》水池、《忠魂頌》浮雕組成。

忠魂廣場位於忠魂亭和紀念館之間,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思源曲》寓意「飲水思源、紀念先烈」。《思源曲》東西兩側是《忠魂頌》浮雕,主題是「獄中鬥爭」和「刑場就義」。如果我們再次把雨花台紅色紀念建築群比喻為一首莊嚴的史詩,那忠魂亭就為這首長詩打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雨花閣

雨花台的佛教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南朝時(距今1400多年),佛教開始盛行,雨花台到牛首山一帶又是南京佛教文化的中心,有一句話很好地形容了當時南郊的特色,就是 「出了南門儘是寺」,南門是指中華門,出了南門也就是雨花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描寫的南朝佛教盛行的景象,其實南朝鼎盛時期,南京寺廟甚至超過700座,主要集中於以雨花台為中心的南郊地帶。正是當年這裡寺廟林立、梵音繚繞的佛教文化盛景,孕育產生了「落花如雨」的美麗傳說。雨花台作為古城金陵的佛教文化中心,除了雲光法師,中國佛教史上還有許多更為著名的高僧與雨花台有着很深的淵源。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雨花台山崗不大,卻得天獨厚,「別有天地非人間」,風光極為秀麗。自東晉以來,歷代喜歡置身于山水淨明之間的高僧大德就紛紛在此擇地建寺,寺以山美,山依寺顯,雨花台與佛教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古城金陵佛教文化的中心。

雨花閣是雨花台名勝古蹟區,乃至南京南郊歷史文化風光帶的一座標誌性建築,坐落於古雨花台遺址上。這裡就是當年雲光法師講經說法的地方。

木末亭

在清金陵四十八景中,有景名為「木末風高」,說的就是位於雨花台東崗之巔的木末亭。歷史上,雨花台是江南三分有其一的登高攬勝之地,當年登臨這裡,就可以發現此言不虛。

雨花台東崗,「平台高起帝城外」,北可遠眺鐘山,西能遙望長江,龍蟠虎踞之勢宛如天成;向下則可近俯古城金陵,六朝煙雲、市井風情又盡收眼底。南京最早的城垣「越城」就建在其腳下,在六朝樂府名歌和唐詩中被反覆吟詠的南京古長干里,也與它只有咫尺之遙。李白在著名的古樂府《長干行》中留下了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這個「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至中華門一帶。

旅遊指南

革命烈士紀念館和烈士事跡陳列館陳列了許多當年戰士們的書籍、手稿、衣服、寫作工具。

  • 園內蔥蔥鬱郁,不僅是旅遊勝地,也是南京市民休閒娛樂之所。
  • 每年9月還會舉辦雨花石藝術節,3月-6月期間有大型杜鵑花展,也是不錯的賞梅地點。
  • 雨花台開放時間:周一-周日8:00-17:00;雨花台烈士紀念館:周二-周日8:30-17:00(16:0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