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三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三镇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南海面上,东临南海,西邻湛江港,南濒广州湾航道,北靠南三河,总面积164.63平方千米(2017年),海岸红长达83公里,是我国第七大岛,湛江市第二大岛,也是广东省第二大岛。与市区霞山区隔海对峙,相距2公里,是最接近市区霞山区的海岛。

岛内自然环境优美,曾是白鹭等大群海鸟觅食栖息的好地方,历史上民间又曾称鹭洲岛。南三岛有巨大的地理优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形势佳要,港湾水深宽阔,是湛江港的咽喉,10万吨以上巨轮可通往世界各地。南部广州湾靖海宫前面的海面水深浪静,是天然的深水港口。南三岛内有贯岛公路贯通全岛,村级道路已全部实现硬底化,村村通公路。南三大桥已于2011年9月建成通车,岛内客车、货车、运输车等可以随时方便出入,直达市区。 [1]

中文名: 南三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广东省湛江市

面 积: 164.63平方千米(2017年)

下辖地区: 光明、海丰

人口数量: 78861人(2017年)

工程建设

水利

1949年,全岛有田头井180眼,浇灌面积500亩左右。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南三水利建设,派出水利和地质技术人员到南三勘测地下水源。据测定,南三地下水资源丰富,为打井提水浇灌提供了科学依据。1955年,吴川打井队开赴南三,共打成锅锥井53眼,浇灌农田5300亩。1958年,联岛工程完成,逐步筑起光明围水库和五里围水库,蓄水量640万立方米,可灌农田1.3万亩。1966年9月,湛江市郊区组织南三岛打井大会战,共打100—200米深机井54眼。灌溉面积3890亩。1980年,第7号台风时,大海潮将南三岛大部分机井污染。1986年,南三镇群众集资更新配套农业灌溉井50眼,至2004年尚能继续发挥效益。

建筑业

1954年,南三水木工会成立,有会员18人。1955年以水木工会为基础,成立南三建筑组,从坡头招聘18名水木工人为师傅,加上本地小工,共有20多人。承建岛内一些机关、学校的土建工程。1957年,在南三建筑组的基础上成立南三建筑工程队,职工有30多人。1962年,建筑工程队发展到100多人,施工产值32万元。

1968年,南三田头建筑工程队成立。

1975年,南三建筑工程队并入湛江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为公司的一个施工队。1981年3月,市四建公司体制进行调整,南三公社建筑工程队又从市四建分出,由公社企业办管理,为南三公社直属企业。

1985年,南三建筑工程队和南三田头建筑工程队被省建设委员会定为四级企业,可以承建6层以下的建筑物。1987年3月,南三田头建筑工程队经省建委批准晋升为三级企业,并更名为湛江市坡头区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可承建12层以下楼房的建筑及50米以下的水塔建筑物。

1998年5月,南三建筑工程队经省建委批准晋升为三级企业,并更名为湛江市广升建筑工程公司。全岛还有一批活跃在农村,从事民房建筑的个体和联合体的小型施工队伍。2000年,完成施工产值2126万元,是南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三农村每年约有4000人外出从事建筑业,年收入在2000万元,是脱贫致富的门路。

交通运输业

建国前,南三岛交通运输业较落后,交通运输主要靠海上运输,没有码头,也没有运输车辆,只有渡口,设施简陋。

南三对外交通原来只靠渡船。有广州湾渡、高沙底渡、石角渡、新场渡、湖村湾渡、新门口渡。新门口渡则是南三到西营(今霞山)的主要交通渡口,没有固定的开船时间,没有固定的码头和设施,渡船多停在海滩上,上下乘客要脱鞋涉水而过,小孩要靠大人背上岸。

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南三岛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1958年,南三联岛工程的胜利完成,为南三陆地交通运输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959年6月,南三贯岛公路建成通车。同年11月,成立南三交通运输站,实行“四统一”管理(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调动、统一价格),大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从1960年后连续3年,年平均搞交通运输人数138人,总收入29万元,除成本外,还有利润10万元左右。1963年,南三公社在高竂村沿海,建长30米,宽4米,面积120平方米的人货运载码头。购两艘交通电船,投入营运,每天12个班次。1976年,湛江市公共汽车公司开通南三码头至田头圩的公共汽车路线,后来又延伸到南三林场。

农业建设

种植业

南三诸岛水利资源缺乏。农业耕作粗放落后,产量甚低。1949年水稻亩产平均74公斤,番薯亩产平均64公斤,杂粮亩产26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改变生产条件。1958年,水稻每亩单产138公斤,比1949年的74公斤增长86.5%;1960年水稻平均亩产122公斤,总产2563吨,夏收平均亩产91公斤,秋收128公斤;1970年平均亩产133公斤,总产4371吨,夏收平均亩产145公斤,秋收128公斤;1979年,平均亩产199公斤,总产达9530吨,夏收平均亩产184公斤,秋收206公斤。

改革开放后,推广农业新技术,水稻亩产有更大幅度提高。1997年,南三农科站在新南村委会永南村种植特优524,早稻亩产700公斤,创历史新高。 由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减少,粮食、稻谷总产量都呈下降势。2004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015亩,粮食作物产量12756吨。

林业

新中国成立前,南三岛内大部分土地贫瘠,水源奇缺,沙化严重,植被少。林木主要是天然林。

新中国成立后,南三人民在进行联岛的同时,在互助合作和公社化进程中,有计划地发展林业,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1953年灯塔乡建立造林互助组5个,育苗分床40多万株,造林258亩;1955年,灯塔乡种植木麻黄树135万株,面积3000亩;1958年,南三公社社员群众、干部职工等,突击种下木麻黄372万株,共造林2.6万亩;1960~1963年,全岛种下木麻黄5.2万多亩;1964年,造林面积5.9万亩;至1966年,达到6.17万多亩,全岛森林覆盖率达34%,形成一条由广洲湾靖海宫至莫村渔港长20公里,宽3~5公里的防护林带。1967~1969年,全岛林带被砍3万亩,森林覆盖率降至14.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领导,开展清查打击破坏林带活动,1980~1984年,造林35860亩,1990年,造林63878亩,森林覆盖率为27.5%。2004年,全镇森林面积42676亩。

水产业

南三岛渔业主要以鱼、虾、蟹、鲎、海蜇等水产品为主。1949年,南三共有纯渔业户口521户,2489人,其中渔工223户,共818人,渔民298户,共1671人。总渔船493艘。

1958年公社化后,公社把渔业生产提到重要位置,除抓紧渔汛捕捞外,还组织一支强壮劳动队伍,大搞鱼塭基建和采种育苗工作。1959至1960年间,采集骝鱼、立鱼、黄鱼等多种鱼苗1325万尾放养。1985年,中共湛江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发展两水一牧》决定后,南三镇成立养虾局,促进养虾业持续、稳定发展。1987年,南三岛养殖对虾8468亩,2000年,27560亩。南三岛大力发展网箱养殖业。从事网箱养鱼的有湖村、北涯头、北涯、上郭头等村庄。是年湖村拥有网箱1000个,饲养的品种主要有石斑、红鱼、立鱼、青鲈等名新品种,一般每箱周期可获纯利300元。产品除供应市区外,还销往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2004年,全镇水产品总产量30922吨,比1984年的1615吨增长18倍,其中海洋捕捞12012吨,海水判刑18430吨,淡水养殖480吨。

畜牧业

1956年,全岛加入合作社的耕牛3188头,社员饲养的肉猪6791头,母猪189头,鸡43539只,鸭11623只,鹅488只。1984年,全岛拥有耕牛5481头,生猪14023头,三鸟存栏11.5万只,三鸟蛋品产量297吨。1990年,全岛拥有耕牛6264头,生猪存栏13678头,三鸟存栏14.4万只,三鸟蛋品产量131吨。2000年,全岛拥有耕牛4576头,生猪存栏5070头,三鸟存栏39.2万只,三鸟蛋品产量151吨。2004年,全岛拥有耕牛4654头,生猪存栏5103头,三鸟存栏32.1万只,三鸟蛋品产量156吨。

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三岛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增加了人流物流。1987年,政府投资54万元将南三码头改(扩)建为车渡码头,同年7月11日,车渡投入营运,由南三至霞山对开,每天12个班次,每次航程半个小时左右。月平均客流量80万人次,车流1200多辆次,一批非公有制的联合体和个体运输户也在迅速发展起来。

1986年,有摩托车67台,汽车15台,手扶拖拉机250台投入营运。年客运量80多万人次,年运输量20多万吨。南三镇政府重点抓好南三渡口所的建设。1990年,渡口所从业人数45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06.6万元,年总收入86.7万元。1999年,从事客运的中巴、的士70多俩,摩托车200多台,从事货运的有农用载重车23台,农用运输车59台,机动运输船85艘。

2000年,全镇交通运输企业有130个,其中镇办1个,56人,产值374万元;个体129个,240人,产值1200万元。2004年,南三渡口所从业人数增加到70人,固定资产净值300万元,总收入700.72万元。

视频

广东吴川广东省吴川坡头区南三镇政府家属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