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遺址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卑南遺址公園就位於卑南遺址所在地,原名卑南文化公園,園區面積約30公頃,是台灣第一座遺址公園,卑南遺址公園隸屬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其最大特色是目前仍持續不斷進行考古發掘,另一方面成立遺址保存館對外公開展示,達成學術研究、遺址保存、推廣教育多重功能。此外寬廣草坪公園植栽綠化,也成為民眾休閒最佳去處,目前列為國定古蹟。
目錄
全台規模最大擁有豐富之出土文物
卑南遺址為全台規模最大,地下出土文物最豐富的遺址,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墓葬群遺址。主要內容為距今兩、三千年前,卑南新石器文化時期先民的墓葬區和住宅區;目前已挖出的石棺數目超過400具,並發掘出台灣第一間史前人類住屋,而出土的玉器、石器、陶器更不計其數。從遺物豐富的造型、精細的手工,和死後厚葬的習俗,可窺探當時高度的文明。[1]
1980年,當時仍為卑南車站的臺東新站正值開工期間,怪手將沈睡地底數千年的卑南遺址挖起,揭開於世人眼前,然而因車站工程必須進行下去,因此卑南遺址遭到嚴重破壞,當時臺大考古人類學系的宋文薰教授建議就地興建野外博物館,1991年,遺址現地規劃為「卑南文化公園」。隨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開幕,4個月後,卑南文化公園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臺灣第一座遺址公園,「卑南文化公園」現已更名為「卑南遺址公園」。
卑南遺址公園以展示卑南遺址為主要特色,展示的出土文物包括石棺、器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臺東新站右後方的月形石柱,已評定為一級古蹟。
卑南遺址公園仍持續進行考古發掘,一方面成立遺址保存對外公開展示,另一方面達成學術研究、遺址保存、推廣教育多重功能。
公園草坪寬廣遼闊,並設置教育館和表演場,另有原生植物林、考古現場賞遊等動線,站上展望臺,臺東市區景觀一覽無遺,徜徉寬廣草原,與石斧、石鏃、精美玉器相遇,見證古老美麗的故事,是享受兼具知性和感性休閒之旅的最佳去處。
月形石柱
月形石柱是卑南文化公園的紀念性地標之一,位於臺東火車站與卑南文化公園之間。月形石柱是卑南遺址出土文物,材質為板岩,推測是用來支撐樑柱,後因風化形成現今形狀,目前已被評定為一級古蹟。[2]
卑南遺址公園座落於卑南山腳下,結合遊客服務中心、自然生態景觀、展示廳與考古現場,是臺灣規模最大國定考古遺址博物館。最大特色在於以現地保存展示,以保存及推廣文化資產。
室內空間
包含遊客服務中心及展示廳,透過展示服務,瞭解有關卑南遺址的內涵及特色,展示廳內另有一處半戶外的展示體驗區,提供互動式考古學習及考古沙坑,可讓小朋友透過實作了解考古工作及史前文化,此外還有不定期推出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及生態領域之特展。
戶外展示空間
包含遺址現場、及原住民文化生活場域。考古現場將現地發掘,真實展現在您的眼前,千萬不要錯過近距離觀賞的機會。月形石柱位在火車站後方,是卑南遺址唯一留存原地的史前遺蹟,至今已矗立地面三千多年。園區內東、西側各有一座瞭望臺,提供眺望都蘭山、利吉惡地、臺東平原等景觀地貌,東側瞭望臺緊鄰火車站,正位於卑南遺址精華區上,可登高遙想時間推移,西側瞭望臺位於園區制高點,施工時意外現三座石板棺,複製的石板棺與陪葬品於原地現。
戶外空間另規劃原住民族文化展示及體驗場域,藉由傳統聚落、家屋、祭場、主食及民族植物等,營造原住民族傳統生活之樣貌,呈現園區多元豐富的文化展示內涵。推動環境生態教育,模擬史前自然環境設計的原生植栽,也是公園未來的一大特色。運用園區豐富的動、植物及地景、地貌等自然景觀資源,透過現地導覽解說及教育推廣活動,提供社會大眾自然生態及環境保護課題學習場域。
團體導覽申請說明
提供機關學校團體(20人以上)網路申請或電話預約,請於一週前提出申請,並請於申請後3天內以電話確認行程(未經確認,預約無效)。預約成功後,取消預約導覽或變更參觀日期者,則須於活動前兩天以電話通知。
電話、傳真預約 電話:(089)233466轉210 傳真:(089)233467[3]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 國道五號:由國道一號(中山高)至汐止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9號方向行駛,到達台東市區後沿更生路往卑南,循路標左轉文昌路直行即可到達。
- 國道五號:由國道三號(二高)至南港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9號方向行駛,到達台東市區後沿更生路往卑南,循路標左轉文昌路直行即可到達。
大眾運輸
- 火車:搭乘花東鐵路至台東火車站,徒步10分鐘即可到達。
- 客運:搭乘鼎東客運山線往池上、關山方向,至卑南國中站,徒步10分鐘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