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半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半夏,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乾燥塊莖。又名地文、守田等。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塊莖。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脾、胃、肺經。[1]

功效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主治功能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

用法用量

內服一般炮製後使用,3~9g。 外用適量,磨汁塗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

禁忌: 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生品內服宜慎。

形態特徵

塊莖圓球形,直徑1~2厘米,具鬚根。葉2~5枚,有時1枚。葉柄長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內、鞘部以上或葉片基部(葉柄頂頭)有直徑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發或落地後萌發;幼苗葉片卵狀心形至戟形,為全緣單葉,長2~3厘米,寬2~2.5厘米;老株葉片3全裂,裂片綠色,背淡,長圓狀橢圓形或披針形,兩頭銳尖,中裂片長3~10厘米,寬1~3厘米;側裂片稍短;全緣或具不明顯的淺波狀圓齒,側脈8~10對,細弱,細脈網狀,密集,集合脈2圈。

花序柄長25~30(~35)厘米,長於葉柄。佛焰苞綠色或綠白色,管部狹圓柱形,長1.5~2厘米;檐部長圓形,綠色,有時邊緣青紫色,長4~5厘米,寬1.5厘米,鈍或銳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長2厘米,雄花序長5~7毫米,其中間隔3毫米;附屬器綠色變青紫色,長6~10厘米,直立,有時「S」形彎曲。

漿果卵圓形,黃綠色,先端漸狹為明顯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生境分布

半夏除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發現野生的以外,全國各地廣布,生長於海拔2500米以下,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是旱地中的雜草之一。朝鮮、日本也有。

炮製

半夏經過不同方法的炮製後所得中藥飲片的功效各有側重。生半夏多外用,消腫散結;清半夏長於燥濕化痰;姜半夏偏於降逆止嘔;法半夏善和胃燥濕。半夏入藥應根據不同的病症特點,合理選用相應的炮製品,以保證其臨床應用的安全、有效。半夏炮製品根據炮製的工藝不同,其成品在性狀上也略有不同。

由來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位叫白霞的姑娘,她在田野里割草時,挖到了一種植物的地下塊莖,由於飢餓難耐,她就試着將塊莖放在嘴裡咀嚼,想拿它填飽肚子。誰知吃完就吐了起來,她趕快嚼塊生薑止嘔,嘔吐止住了,誰知連久治不愈的咳嗽都治好了。於是,白霞就用這種藥和生薑一起煮湯給鄉親們治咳嗽病,效果甚好。但這種植物塊莖含漿液豐富,要清洗好多次才能使用。

某一天,白霞在河邊清洗這種藥的時候,不慎滑入河中喪命。當地人們為了紀念她,就把這種藥命名為「白霞」。後來,人們又發現白霞在夏秋季節採收,加上時間的推移,就逐漸把「白霞」改成「半夏」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