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汉语汉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午(汉语汉字) |
午,汉语一级字,读作wǔ,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舂杵,引申指抵触(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忤也”),借作“五”而指纵横相交,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七位,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马”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午
拼 音;wǔ
注音;ㄨˇ
结构;单一结构(独体字)
部 首;ノ字码1U:5348;GBK:CEE7;
郑码:MAED字码2仓颉码:OJ;
四角码:80400
五 笔;TFJ总笔画4画
笔 顺;ノ一一丨
字级;一级字(0119)平水韵上声七麌
午,象形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午”字(图1、图2)像舂米的木杵,是“杵”的初文。金文中的“午”字(图3、图4)在其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有所讹变,小篆中的“午”字(图5)则整齐化,经过隶书字形(图6)后楷书写作“午”。在字义上,“午”字的本义是“舂杵”,引申指“抵触,违逆”,借作“五”指“纵横相交”,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七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马’”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第十四下】【午部】 午,忤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疑古切。 [9]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午部】 午,忤也。 注:忤者,屰也。 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 注:忤屰,各本作“午逆”,今正。《律书》曰:“午者,阴阳交,故曰‘午’。”《律历志》曰:“咢布于午。”《天文训曰》:“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广雅·释言》:“午,仵也。”按:仵,即“忤”字。四月纯阳,五月一阴屰阳,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其形。古者,横直交互谓之午,义之引申也。《仪礼》:“度而午。”注云:“一纵一横曰午。” 象形。 注:各本无此二字,今补。 此与矢同意。 注:矢之首与午相似,皆象贯之而出也。 疑古切。 注:五部。 凡午之属皆从午。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疑古切,音五。《说文》: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也。徐曰:五月阳极阴生。仵者,正冲之也。 又辰名。《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牂。《淮南子·时则训》:斗五月指午。 又《广韵》:交也。《韵会》:一纵一横曰旁午,犹言交横也。《仪礼·特牲馈食》: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注:纵横割也。《礼·内则》:男角女羁。注:午达曰羁。疏:度尺而午,令女剪发,留其顶上,纵横各一,相通达也。《前汉·霍光传》:使者旁午。注:旁午,分布也。 又舛午,违背也。见《前汉·刘向传》。 又《前汉·刘向传》:水旱饥蝝,蜂午并起。注:犹杂沓也。 又段成式诗:良人为渍木瓜水,遮却红腮交午痕。 又《韵会》:马属午。晋姓司马,因改司马官为典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