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六號病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十六號病房
圖片來自moviecool

十六號病房是1983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中國劇情片,由張園於彥夫聯合導演,喬雪竹姜思慎編劇。[1]

本片讓片中女演員受到矚目,宋曉英更憑藉本片榮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影片還獲得第七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故事梗概

在某結核病院的16號病房裡,住着三位同是知青而性格各異的女患者。常琳、桑青青是因病回城的待業青年,田進軍是上了大學、又從事寫作的知識青年。常琳曾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女孩兒,可她的理想未能實現,又患有疾病,病雖不重,卻有很大的精神壓力。少年時她的父母相繼去世,使她性格變得孤僻、憂鬱。田進軍把創作熱情放在古墓研究上,想藉助歷史歌頌不死的精神。桑青青雖有痛苦,但有父母的體貼,她整日無憂無慮地玩弄撲克牌。

自從在鄉村擔任教師的劉春樺住進病房後,這裡有了笑聲。春樺發現常琳失去戰勝疾病的信心,就格外關心她。她把自己與丈夫陳仲男的經歷告訴了病友。原來,她也是待業青年,和她一往情深的陳仲男看到農村缺少教師,就把她請到農村。他們建立了家庭,在這塊土地上默默耕耘。常琳在偷看自己的病歷時,意外地發現劉春樺患的是肺癌。她心潮起伏,難以想象春樺竟是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因為在她身邊的劉春樺,根本沒把自己的病痛放在心上,她是那樣熱愛生活,關心着學生和同病房的病友,關心着參加作文比賽的孩子們。

常琳從春樺身上看到了一種閃光的精神,她在醫院的草坪上,對生活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恰好,她在這裡碰到了陳仲男。仲男為護理春樺,晚上就睡在草坪的長椅上。他強顏歡笑,讓笑聲洋溢在病房裡,又孤獨痛苦地等待着不幸的降臨。春樺夫婦的生活態度教育了常琳,她重新振作起來。劉春樺意外地聽到護士議論,知道自己身患絕症。但她沒有絕望,直到彌留之際仍在和常琳暢談人生。春樺辭世而去,她的精神卻鼓舞着病友們。仲男要返鄉了,病友們有的為春樺織完她生前為女兒織的毛背心,有的給孩子批改作文。常琳決定和陳仲男一起到鄉下去,接替春樺留下的工作。

影片評價

該片從取材的角度、環境的處理、人物的描繪上看,都有不同錄常之處。它以知青生活為題材,而不正面去寫他們在十年動亂中的種種具體遭遇,不去寫他們如何為待業、升學經歷的煩惱,不去寫他們那種常見的流行的愛情故事,相反,將故事放在一間不太大的病房中展開,將焦點集中在四名病人和一名病人家屬身上,由小小的病房與廣闊的現實世界聯繫起來,由靜臥治療的病人與他們的經歷、生活、思想聯繫起來。

它的取材角度雖小,而創作者的胸襟、視野、境界卻比較開闊,由小及大,小中見大。導演在不大的環境、不多的人物之間將人物關係、情景調度得比較自如,比較有層次、有變化,這是難能可貴的。雖然有雕斧的痕跡,但大體是清新流暢,一氣呵成的。在刻畫人物的心理深度上,劉春樺、陳仲男兩個藝術形象在片中最成功、最有啟發作用的。(原《大眾電影》、《電影藝術》編輯、研究員王雲縵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