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二月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属干支历的基本内容。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十二月建亦即是十二个节气月。北斗星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干支历法将一岁划分为十二月建(“十二辰”或“十二月令”),每月令含两个节气[1]。

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配数字与十二地支,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古老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斗柄旋转一圈(从立春到下一立春),谓之一岁,“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上古时代的纪元星名,古人以“岁”来表示寒暑交替,《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古人认为十二月为宇宙运转的规律法则,如《文子·自然》:“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 意思是天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1]

[]

十二建星

十二建星,又称为“建除十二值”,其在古代星象学中叫“十二值”,别称叫“建除十二客”。“十二迮星”是以十二个字命名的,依次序排列是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这十二建星是与破军星的位置相联系的。破军星,又叫瑶光星,是肉眼也能看见的北斗七星斗柄柄头的星。农历每年有二十四节气,通常每月一节一气,节气不同,破军星按北斗星斗柄方向所指的方位也不同。正月节(即立春)那天初昏,在以十二支划分的星象方位天空中,破军星前端所指的星象方位是寅(位),这种方位标识就叫建寅,二月节(即惊蛰)那天初昏时指卯位,这种方位标识就除卯,其他月份依次类推,只是逢到每月交节日的建星要重复一下前一口的建星,也就是说,交节这天的值日建星与前一天的值日建星完全相同,这样一年以后,十二地支和十二建星重又回到了正月中的对应。可见,所谓十二违星,其实是星象变化的一种方位标识。这种标识和占星术融合起来,它的意义就不仅是一种方位标识了,而是隐含着深奥的事理含义。中国传统的历法,基础则是天干地支的排列组合与循环,循环意味着周而复始,同时也意味着再现。正是这种“再现”,让择日避忌有了意义。古人制定历法,确定吉凶之日的根本依据,就是日月星辰。这其中星辰是确定日子的最关键的因素,而公历则基本上不去考虑这些,也就无有宜忌之说。

《协纪辨方书》对十二建星所包含的事理顺序、规律作了解释,大意是:“建在正月,是一年的开始,所以从“建”起值口。“建”之后应“除”,即除旧布新。新则生,生则会“满”。满后必溢,溢则“平”。平后方可“定”。定了方可“执”,即可守成。有守就有“破”。破后方知“危”,知危必会谨慎成大事。成大亊即是有“成”。有成也就是有收获,故继成之后为“收”。由“建”到“收”正好是“十”数。十为极数,但亊无终极之理,故到“收”之后必定要“开”。开是勃发的生气,气势刚猛,这样太过猛烈需加以约束,故有开也需有“闭”。这样,十二建星轮回一次,事理也就完成了一个轮回。

十二星吉凶的口诀是:“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可用,破闭不可当”。 “黑”即“黑道”,意为凶日,“黄”即“黄道”,意为吉日。但十二星的吉凶只是参考,没有绝对的吉与凶之分,具体视不同的事项而定。十二星的应用的一般原则是:首查“宜、忌”事项,次选黄道日;避选“破”、“闭”二日。

引申出十二神煞:“青龙、白虎明堂天刑朱雀金匮天德玉堂天牢玄武、司命、勾陈”等。

建是青龙用为火,除是明堂黄道游。

满为天刑平朱雀,定为金匮吉神求。

执为天德是黄道,破为白虎危玉堂。

成为天牢固坚守,收为玄武盗贼愁。

开临司命为黄道,闭为勾陈主流亡。

月建概念

十二月建,以北斗七星(大熊座)之斗柄——摇光星所指方位而立建。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十二个“节气月”,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节气变化有密切关系。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节气的依据。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或“十二月令”),每月令含两个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太平御览》卷17引《释名》曰:“岁,越也。越,故限也,年进也,进而前也,祀巳也,新气生,故气巳也,载载生物也。”《开元占经》卷67引《淮南鸿烈间诂》曰:“斗杓为小岁。(注:)岁之言越历十二辰而行。”斗柄循环旋转而依次指向不同的方位,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经东、南、西、北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故“斗柄回寅”为春正。

古老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周期(从立春到下一立春),谓之一岁。“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天皇氏时代创制的纪元星名,以“岁”来表示寒暑交替。《尔雅·释天》记载的太岁名称:「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每岁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1]。

十二月建(十二月令)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属阳历月,不同于阴历月(朔望,分为初一十五等)。农历是阴阳合历,初一十五等是阴历,是月亮历,而节气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属阳历。十二月令的划分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而是以节令为准,即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二十四节气中的节),作为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之始。这样一来,虽然农历为同一个月,但如果交节在月中,那么交节前为上个月的月令,交节后为下个月的月令。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节”和十二“气”(由于“气”处于两“节”中间,因此亦被称为“中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