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北金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金堤滞洪区是黄河下游处理超标准洪水的重要设施,它的开辟是在总结和发展历代治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人们正确认识黄河泥沙、洪水危害的结果,是人民治黄以来所提出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总体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1]

滞洪区基本情况

北金堤滞洪区淹没范围涉及河南省新乡市的长垣、安阳市的滑县东半部,濮阳市的濮阳县、范县、台前县临黄堤与北金堤之间全部金堤河以南地区山东省聊城市的莘县、阳谷县北金堤以南地区。全区西南至东北,上宽下窄,状如羊角,总面积2316平方公里。区内有67个乡(镇),2154个村庄,169.2万人,15.93万公顷耕地,197.5万间房屋。

根据区内地形、地貌、河流等情况分析,分洪后的区域按洪水流势,可划分为4个区域:l米以下浅水区,面积351平方公里,364个自然村,26.8万人;1~3米深水区,面积897平方公里,939个自然村,70.98万人;主流区,面积562平方公里,431个自然村,34.56万人;蓄水区,面积506平方公里,420个自然村,31.88万人。

区内经济主要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主要分布有中原油田大部分油井,大中型化工企业,一座县城,工农业生产区域大固定资产投资价值高,固定资产278.84亿元。

滞洪区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是水利部下属的黄委会下属的河南黄河河务局下属的濮阳黄河河务局,机构规格为副厅局级单位,下设单位包括安阳地区的滑县滞洪管理局和山东莘县黄河河务局等。[2]

滞洪区的由来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铜头是指中游河段,高山峡谷是束水的天然屏障。铁尾是指河南艾山口以下较稳定的河段,所剩均称"豆腐腰"。此段自河南孟津以下,河道渐宽,到河南兰考东坝头始复又渐下渐窄。山东坝头以上堤距一般为14~20公里,山东坝头以下堤距缩至l~5公里,到了河南艾山门以下平均河宽已不足l公里,最窄处仅几百米。山东坝头以下洪水不能顺畅下泄。1951年,平原省黄河河务局根据当时的河道实测断面排洪能力计算出的各河段河道所能承泄的安全泄量为:河南花园口站20000立方米/秒,河南夹河滩站18700立方米/秒,河南高村站12000立方米/秒,河南艾山站9000立方米/秒,而当时则是以防御河南省陕州站(今三门峡)流量18000立方米/秒为目标。据史料记载计算,历史上超过这个设防标准的大洪水出现的机遇不足50年一遇,如以1933年河南省陕州站23000立方米/秒洪水相应水位进行推演,河南长垣县石头庄以上堤防尚高于或平于此水位,而河南石头庄以下堤防高度低于洪水位,溢决威胁十分严峻。可以看出,由于河南艾山口泄量所限和超标准洪水的存在,单纯依靠陶岸堤防难以确保下游防洪安全。因此,必须在防御设施方面,为超出安全标准的洪水寻找安全出路。1951年,经过有关平原省黄河河务局专家的反复论证、比较,选定在河南长垣石头庄一带向堤外分洪,后经政务院批准,建立了平原省北金堤滞洪区。

滞洪区建设历程

北金堤滞洪区开辟后,经历了停止使用、恢复使用和改建三个阶段。

1959年"大跃进"时,黄河几处大中型水库相继动工,下游也兴修拦河枢纽工程,大搞河道梯级开发,一部分人认为有大中型水库拦蓄和河道梯级开发,可使下游花园口22000立方米/秒洪水的标准减至6000立方米/秒,滞洪已没必要,北金堤滞洪区放弃使用。

1963年,海河流域特大洪水使人们重新意识到,河南省三门峡水库不能控制它以下的雨区,而河南三门峡至河南花园口之间受雨区产流较大,下游河道仍有超标准洪水发生的可能,滞洪的必要性仍然存在。同年11月,国务院《关于河南省黄河下游防洪问题的几项决定》中明确指出:"当河南花园门发生超过22000立方米/秒的洪峰时,应利用河南长垣县石头庄溢洪堰或者河南的其他地点,向北金堤滞洪区分滞洪水,以控制到河南孙口的流量最多不超过17000立方米/秒左右。"1964年,黄委向水电部提交了《关于将山东省范县寿张两县金堤以南部分地区调整给河南省的请示》和《关于建设北金堤滞洪工程设施的报告》并很快得到批准,从1964年11月开始,北金堤滞洪区恢复使用。

1975年8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水后,黄委经过暴雨洪水移置和综合分析后认为,在利用河南三门峡水库控制上游来水后,河南花园口站仍可能出现46000立方米/秒的洪水。因此,河南、山东两省和水电部联合向国务院提出《关于防御黄河下游特大洪水的报告》,提出"新建河南濮阳县渠村和山东范县邢庙两座分洪闸,废除河南石头庄溢洪堰并加高加固北金堤,分洪闸规模分别为10000立方米/秒和4000立方米/秒左右。"后经专家论证,建立山东渠村分洪闸,分洪流量为10000立方米/秒并于1976年开始实施。

北金堤滞洪区是处理黄河下游特大洪水的重要措施,按照"迁安并举"和"以守为主,就近安置"的滞洪方针对区内避水撤退设施重新进行了规划,并于1984年开始逐步实施。但自1988午以后,随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建设速度放缓,安全建设基本停止。就目前北金堤滞洪区的现状,难以胜任分洪任务。

北金堤工程存在的问题

1951年北金堤滞洪区立项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北金堤建设,1974年至1985年先后三次对北金堤进行加高培厚,使重点防洪工程得到了加固,达到了1983年设防标准。尽管北金堤滞洪区至今未经滞洪考验,但它在战胜历次金堤河内涝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堤防强度不足

渗水段多

北金堤堤防是在民堰的基础上加修而成的,土质多为沙性土,施工质量差,渗水严重,虽然进行过三次加高培厚,重点防洪工程得到了加固,但是,经过多年的运用,部分堤防出现渗水。北金堤现有16处渗水段,长10230m,约占堤防长度的1/6。长时间渗水,极易发生流土,产生渗透变形,威胁堤防安全。

大堤缺口

赵升白闸、八里庙闸、葛楼路口有3处大堤缺口,长530m。缺口处堤顶高程低于设计堤顶1.6-1.7m,给北金堤滞洪区滞洪带来一定的压力。

堤身断面不足

堤身断面不足段超过50%,古城以下至葛堤口长28.9km的后戗加固土方尚未修做,葛堤口以下至陶城铺长20.8km的机淤加固土方仅完成东堤至陶城铺长1.7km,占规划工程量的10%。大堤断面,莲花池至寿张浸润线出逸点高出背河堤脚2-4.5m,寿张至张秋高出4.5-7m,张秋以下高出7m左右。

堤脚残缺严重

北金堤104+000以下堤防长时间受金堤河内涝洪水冲刷,多处出现风浪淘刷险情,造成了严重的堤脚残缺,至今没有恢复。金堤河治理后,南小堤加高加固,主河槽80%紧靠北金堤,上游来水汇流快,流速大,金堤河水位迅速抬高,受黄河洪水的顶托,不能及时入黄,造成山东境内全线积水,河水98%偎堤,尤其是下游,水面宽600-1000m,积水时间长,加上风浪的影响,堤脚残缺更加严重,增加了北金堤的防洪压力,严重威胁北金堤堤防安全。

坦石单薄,无根石

北金堤险工坝短裆长,防洪标准低,挑溜能力差,坝坡坦石单薄且无根石,高度、强度不足,特别是葛楼、朱楼、姬楼、贾垓、张秋、东堤6处险工坝身断面严重不足,常年失修,抗洪能力差。金堤河干流治理后,来水汇流快、流速大、冲刷力强,险工工程难以满足滞洪需要。

险工挑溜作用减弱

金堤河干流治理后,河道缩窄,汇流快、流速大,溜势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工程老化,年久失修,大部分险工失去了控导溜势的作用。如贾垓险工,新修的北小堤将原来起挑溜作用的1#坝围在堤内,失去挑溜作用,主溜直冲残破短矮的2、3#坝,位于贾垓险工下游的张秋险工吃溜加重,加上险工坦石单薄、无根石,长时间冲刷,将出现坝身坍塌等险情,其他险工坝岸因溜势变化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险情。

涵闸标准不足

我区北金堤有8处涵闸,设计流量129.5m3/s。张秋、高堤口、明堤闸改建时间晚,未经大洪水考验。仲子庙、赵升白、八里庙三座涵闸分别建于1972、1960、1959年,设计防洪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加上多年失修,普遍存在洞身短、渗径不足,洞身断裂、闸门扭曲、漏水严重、启闭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不能正常发挥工程效益,已成为北金堤滞洪区的主要险点隐患。更为严重的是,东池、道口两座老闸,在大堤加培时没有全部拆除,洞身至今埋在大堤内。

新时期战略地位

小浪底建成运用可以提高下游的防洪标准,使滞洪区的运用概率大大降低。但下游的防洪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这是因为小浪底对三花间下大型洪水的控制面积只占14%,还有270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得不到控制,而这一区域也是黄河的主要暴雨区之一。据分析计算,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千年一遇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仍达22600立方米/秒,一旦出现,北金堤滞洪区仍有运用的可能。

近些年随着黄河来水量减少,河水长期固定在河槽内运行,使滩地淤积比重减小,从而改变了天然情况下的横向淤积分布,从根本上改变了河道的横向淤积部位,使滩槽高差变小,导致"二级悬河"形势愈来愈严峻。特别是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水位表现异常,更应引起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应重新审视现有堤防的防洪标准。

保护黄河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治黄工作的首要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繁荣,国家经济发展迅猛,沿黄两岸国民财产不断增加,因此,有效利用现有措施,避免更大的损失仍是兴利除害的原则。北金堤滞洪区历经兴建、废弃、重建、改建的波折,仍应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其重大作用。虽然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它的使用机遇减小,但仍有运用的可能,仍需进行安全建设,切不可因一时冲动而废弃,以免几十年的安全建设成果毁于一旦。正确运用北金堤滞洪区不仅关系到沿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整个华北平原的安危,而且还关系到稳定的大局,所以,北金堤滞洪区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及其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