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李彪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史·李彪傳出自《北史》,史書是是匯合併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1]
原文
李彪,字道固,孝文賜名焉。舉孝廉,至京師,李沖禮之其厚,彪深宗附之。孝文初,為中書教學博士,遷參著作獉事。
表上封事七條,其一曰:臣愚以為第宅車服,自百官以下至於庶人,宜為其等制。使貴不逼賤,卑不僭高,不可以稱其侈意,用違經典。其二曰:今誠宜准古立師傅,以詔導太子。詔導正則太子正,太子正則皇家慶,皇家慶則人事幸甚矣。其三曰:臣謂宜於河表七州人中,擢其門才,引令赴闕,依中州官比,隨能序之。其七曰:愚謂如有遭父母喪者,皆得終服。若無其人有曠庶官者,則優旨慰喻,起令視事。帝覽而善之,尋皆施行。彪稍見禮遇。詔曰:「彪雖宿非清第,然識性嚴聰,學博墳籍獉,頗堪時用。」其年,加員外散騎常侍,使於齊。彪前後六度銜命,南人奇其謇博。彪既為孝文所寵,性又剛直,遂多劾糾,遠近畏之。帝宴群臣於流化池,謂僕射李沖曰:「李彪之直,是我國得賢之基。」車駕南伐,彪兼度支尚書獉,與僕射李沖等參理留台事。彪素性剛豪,與沖等意議乖異,遂形於聲色。沖積其前後罪過,上表曰:「去年大駕南行以來,彪兼尚書,其言與行舛,是己非人,專恣無忌。宜亟投彪於有北,以除奸矯之亂政。」有司處彪大辟,帝恕之,除名而已。
彪尋歸本鄉。帝將復採用。會留台表至,言彪與御史賈尚往窮庶人恂事,理有誣抑,奏請收彪。彪自言事枉,帝明彪無此,遣左右慰勉之。聽以牛車散載,送之洛陽,會赦得免。
郭祚為吏部,彪為子志求官,祚乃以舊第處之。彪以位經常伯,又兼尚書,謂祚應以貴游拔之,深用忿怨,形於言色彪病,體上往往瘡潰,痛毒備極。贈汾州刺史,諡曰剛憲。
譯文
李彪,字道固,這是孝文帝賜給的名字。李彪被舉薦為孝廉,到京城,李沖對他禮遇甚厚,李彪深深地宗仰依附他。孝文帝即位之初,任他為中書教學博士,後來調任參與著作事宜。
李彪又寫秘密奏章陳述七條建議,其一說:我認為住宅、車輛、服裝,自百官以下到普通百姓,應該規定出等級式樣。使高貴的不至於使用卑賤者的,卑賤者不至於違制使用高貴的,人人都不能任意奢侈,有違典章制度。其二說:今天應該按照古制聘請老師,用以教導太子。教導正確太子就行為端正,太子端正就是皇家的福分,皇家有福則天下萬民就享受太平。其三說:我認為應在黃河以南七州中,選拔高門中的人才,招攬他們到京城中,按照中原官吏的標準,根據能力加以任用。其七說:我認為大臣們如有遭遇父母喪事的,都要服滿喪期。如果有空缺的官職卻因為這個人去守孝,無人能替補,則可以用特殊的詔書對他慰勉,讓他回來繼續任職。孝文帝看了他的奏章連連讚許,不久就都施行。李彪漸被朝廷重視。孝文帝便下詔說:「李彪雖然不是出身於有名望的門第,然而他性情嚴謹聰明,學識廣博,很能承擔朝廷的重用。」
這一年,他被封為員外散騎常侍,出使南齊。李彪前後六次奉命出使南齊,南人都很佩服他性格剛直,學識廣博。李彪既然被孝文帝所信任,性格又剛直不阿,便對朝臣中違法行為多有彈劾,遠遠近近的臣僚都畏懼他。孝文帝在流化池宴請群臣,對僕射李沖說:「李彪的正直,是我朝得到賢才的基礎。」孝文帝率軍南征,李彪兼任度支尚書,與僕射李沖等留在京城,參與料理朝廷大事。李彪生性剛直豪爽,與李沖等人意見往往不同,便顯露在臉色上。李沖收集李彪過去的罪過,上表說:「自從去年皇帝南征以來,李彪兼任尚書,他言行不一,自以為是,責難他人,獨斷專行,橫行無忌,應該迅速將李彪送到北方嚴寒荒涼的地方去,用以清除奸臣亂政的局面。」有司判決李彪死罪,孝文帝饒恕了他,只是罷去了官職。
李彪不久回到故鄉。孝文帝準備重新起用李彪。適逢京城留台的表章到來,說李彪與御史賈尚審問被廢太子元恂一案,按理說有誣枉之處,請求將他關進監牢。李彪申辯自己冤枉,孝文帝也認為李彪沒有這條罪狀,派人去寬慰勉勵他,並派牛車將他送到洛陽。遇到大赦,他得以免除刑罰。
郭祚在吏部任職,李彪想為兒子李志請求官職,郭祚依舊按照微賤之人的子弟對待。李彪認為自己職位已至侍中,又兼任尚書,對郭祚說應該按高門的標準來提拔李志,所以十分忿恨,在語言和臉色上表現出來。李彪有病,身上常常像長瘡那樣潰爛,疼痛異常。死後在朝廷追贈他為汾州刺史,諡號叫剛憲。[2]
作者簡介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相州(今河南安陽)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李延壽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