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子監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北京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東西全長680公尺,寬12公尺。舊稱成賢街,是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內的一條街巷,因在這條街上坐落著元明清時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國子監而得名。這條街上還坐落著中國第二大孔廟——北京孔廟。
國子監街兩側現存不少文物。國子監街的東口和西口各有一座兩柱三樓沖天式過街牌樓,額題「成賢街」三字。[1]
地理位置
位於安定門地區的東部,西到安定門內大街,東到雍和宮大街,南近方家胡同,北通官書院胡同、箭廠胡同、大格巷。
國子監街是元大都時期的老街,太學當時設在這裡,即明清兩朝的孔廟、國子監。明朝時屬於崇教坊,清朝時屬於鑲黃旗,稱「國子監胡同」,又稱「成賢街」,中華民國時期仍稱「國子監胡同」。
國子監街北側靠東有孔廟(位於國子監街13號),靠西有國學(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15號),是「左廟右學」制度的體現。
而雍和宮的對面即是國子監。[2]
歷史溯源
國子監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也是掌管國學政令的機關。國子監的最高長官稱祭酒,元代的著名學者許衡便做過這裡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樹存活了好幾個世紀。胡同已有700多年歷史,是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樓的古巷。滿滿的京味兒。[3]
1935年,重建,樑柱當時由木質改成了混凝土。
1965年,更名為「國子監街」。
1984年5月24日,國子監街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1月被公布為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
2008年6月14日,有著700多年曆史的國子監古街重新以“舊面容”示人,經過修繕後的孔廟和國子監已經恢復了歷史上的格局與規制,正式對外開放,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正式開館。
2009年,與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的屯溪老街、蘇州平江路,一起當選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因孔廟和國子監而得名
國子監是一條東西向的胡同,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又稱國子監胡同。
國子監前的東、西兩側又各有一座兩柱三樓沖天式過街牌樓,額題「國子監」,牌樓東西兩側均有下馬碑,碑上用滿文、漢文陰刻「文武官員到此下馬」。
正對國子監大門的國子監街南側有一座影壁。國子監南側有兩座祠廟,東側的是灶君廟(位於國子監街40號),西側的是火神廟(位於國子監街78號)。灶君廟現由小學使用,建築已經被拆除。火神廟現存大門、大殿、正殿以及東西配殿,大殿內供奉火神、關帝、魯班、財神等等。
祀韓愈的廟
國子監除以上建築外,還有幾座廟宇。
在國子監後邊的國學衚衕內(31號)有一座祀韓愈的廟,名為韓文公祠。
韓愈(768—824)唐代鄧州南陽人,字退之。唐貞元八年(729年)進士及第,曾任監察御史、國子監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學通貫六經百家,文筆雄健,氣勢磅礴,為後世尊崇,稱“韓文公”。
死後諡“文”。在此設祠,大概是在國學學習的子弟願常得韓愈的庇佑吧!
該祠坐北朝南、由祠門、享堂及東西配房組成一四合院式建築。祠門為大式歇山筒瑕調大脊,享堂三間為大式硬山筒瓦調大脊,上飾旋子彩畫。門外有一鐵香爐,堂前有一石香爐。堂內祀韓文公像。現享堂尚存,祠及配房已拆除,今變成國學衚衕小學之倉庫。
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國子監街東西貫通全長669米,平均寬度11米,乾隆皇帝贊其為「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4]
首善之地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也是掌管國學政令的機關。當時的人如果能在國子監上學,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
古老街區內集中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子監、孔廟等大量歷史文化遺產,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並以其幽雅、寧靜、莊嚴、神秘的環境和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成為北京一處獨具特色的文化景區。
南側的現代建築
國子監街兩側有幾座較為完整的小型四合院。國子監街南側的現代建築經過修飾,也變為傳統風格,與周邊風貌統一。[5]
整潔平坦的老街、古樸的四合院、堆金描紅的牌樓、綠樹掩映下的紅牆……這裡的一切都顯得那麼古色古香。
國子監街上不僅有歷史建築,還有新開的美術館,知名的設計師店,咖啡小館穿插其間,獨樹一幟的設計風格一定不會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