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成立于1993年1月,隶属于《农家女》杂志。

1996年4月,创办打工妹之家。1998年9月,创办北京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2001年8月,成立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统管打工妹之家和农家女学校的工作,以及农家女机构所有项目的运作。

该机构目前在“中国民间公益透明指数”榜单位列第85名,该机构是USDO自律吧的成员机构。

机构简介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农家女”)是一个以促进贫困农村妇女脱贫与发展为总目标的社会公益组织。其前身为《农家女百事通》杂志,成立于1993年,后改为《农家女》杂志。许多年来,“农家女”围绕中国农村妇女自我赋权与发展,本着“送你一颗果子,只能享用一次;送你一粒种子,能够受用一生”的理念,以社会性别意识和公民意识为切入点,运用参与式的组织手法,为中国最缺乏发展机会的贫困农村妇女开展了大量的项目和活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以文化和技能为核心的扶贫思路与模式,即:“改变观念,激发潜能,树立自信,提高文化,培养技能,保障服务”。机构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 扶贫与发展、传媒与出版、研究与推广”于一体的非营利组织。机构下设办公室、项目部、财务部、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和打工妹之家。

发展历史

从《农家女》杂志创刊,到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的成立已走过了15年的历程,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和中国贫困农村妇女一起创造自我赋权与发展的机会。同时我们的团队也逐渐壮大,工作人员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2006年2月22日被《中国新闻周刊》以及众多国内外有关机构联合评选为“2005最具责任感NGO” 。

2007年初,为表彰《农家女》杂志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农村妇女服务的办刊宗旨,把握“贴近、真实、实用、好看”的办刊原则,做出的一系列卓而有效的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特授予本刊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版发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组织成立日期:2001年8月(机构的历史应该从1993年《农家女》杂志创办开始)。

组织类型:虽然是工商注册,但我们自定义是妇女NGO组织。[1]

组织关注领域:健康、教育、扶贫、主要关注农村妇女发展,推进性别平等。

组织使命

携手农家女,共创自主、平等、幸福的生活。开发农家女潜能,维护农家女权益,培育农家女人才,孵化农家女组织。

社会贡献

截止2010年6月,在农村相继建立了38个农家女书社,既为农民带去了精神食粮,丰富了她们的业余生活,又培养了农村妇女骨干,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积极响应;我们分支机构农家女学校举办“农家女助学金班”截至2009年4月底,共培训101期学员2679名,让贫困地区的大龄女孩学到了一项技能,改变了她们的人生,也使家庭经济有所改善;另一分支机构打工妹之家办理了典型个案32件,使打工者的权益得到了维护;为家政工组织的小组活动丰富了家政工的业余生活,促进了家政工与雇主间的交流和理解。

2007 年,我们执行的自杀干预项目不仅使6个项目村自杀死亡人数从42降为0,重要的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与男女平等。我们执行的扫盲项目使妇女们会写会算,增强了自信心,同时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有助于下一代的教育。参加扫盲学习后,她们发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再也不用低着头做人了,敢大声说话了,这种挺直腰杆的感觉真好!”

自1996年开办第一个扫盲班以来,先后在湖北河北山西宁夏甘肃贵州开班,目前,共有9195位文盲妇女参加了扫盲班。

事迹

大事记

1993年1月5日,《农家女百事通》杂志在北京创刊,面向全国发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和著名作家冰心老人分别为创刊号题写了贺词,杂志最高期发行量达到了23万份;

1994年,杂志主编谢丽华荣获国际女能人奖,她将获得的1000美元全部捐献出来,作为杂志社发起设立的“农村妇女教育发展基金”的起始资金;

1995年 ,杂志主编谢丽华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并在“主编的话”栏目中发表“妇女是没有国界的”文章。由此杂志社与世界各国妇女组织及基金会开始了广泛的合作,并启动了推动农村妇女进步与发展的各个项目;

1995年12月,湖北枣阳扫盲班正式开班,它是“农家女”扫盲路的里程碑;

1996年 4月,全国第一个“打工妹之家”在北京成立,她成为全国第一个专门为流动妇女服务与维权的NGO组织

1997年5月,首届乡村女医生培训班在河北安国市开班,来自贫困地区的30位乡村女医生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这是“农家女”第一个关注农村妇女健康的项目;

1998年10月,北京“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创建,这是中国第一个为中国西部和贫困地区最没有发展机会贫困农村妇女和女青年提供免费培训的机构;

2001年9月,爱尔兰副总理哈尼访问“农家女”学校,她的到来给了“农家女”极大的鼓舞;

2001年9月,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成立,它标志着“农家女”成为了真正的NGO组织;

2002年5月,全国妇联副主席顾秀莲视察“农家女”学校,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3年7月,“农家女”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了“同在蓝天下”筹款晚餐会,为“打工妹紧急救助基金”筹款,这是“农家女”第一次在国内开展筹款;

2004年3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出席了“农家女”学校一年期项目班毕业典礼,并留下了“祝农家女学校越办越好”的美好祝福;

2004年5月,世界银行行长夫人伊莱恩·沃弗森及随行人员访问考察了“农家女”学校,行长夫人伊莱恩·沃弗森欣笔留言:“你们做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你们传授了妇女所需的技能,给了她们足够的爱,感谢你们的工作”;

2004年6月,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女士及随行人员访问“农家女”学校,赵小兰勉励学员说“妇女能做一切事情”;

2004年12月,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通过能力建设成立了决策小组,将决策与执行分开,为理事会的建立和发展打下基础;

2005年元月,瑞典议会代表团12人参观打工妹之家,并和打工妹之家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

2005年7月,“农家女”和世界银行首度合作开展的“农村妇女参与用水户协会”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是“农家女”第一次把性别培训的触角伸向男性领地;

2006年1月8日,北京市市委常委,北京教工委书记朱善璐,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等市委领导到“农家女”学校进行调研;

2006年2月,“农家女”被评选为“2005最具责任感NGO”;

2006年4月,“打工妹之家十周年庆典塈第四届打工妹权益研讨会—家政服务员维权专题论坛”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举行;

2006年5月,荷兰农业、自然和食品质量部部长Veerman夫人一行访问了“农家女”学校,并代表荷兰农业、自然和质量部向学校捐赠10万人民币;

2006年8月,“农家女”的核心成员参加了NPO信息咨询中心组织的“治理的价值”培训,这标志着“农家女”机构的理事会建设已全面启动。

2006年9月,农家女助学金项目荣获全国“首届社会公益示范工程十佳项目奖”。[2]

2007年3月14日, 理事长谢丽华荣获“重要之声”颁发的“2007国际妇女年度领导力奖”,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重要之声”的名誉主席希拉里出席了颁奖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中国共有4位姐妹获此殊荣。

2008年10月20日,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的贫困农村留守妇女创业支持项目入围由世界银行、民政部主办的“第2届中国发展市场(07~08)”候选项目名单。

2008年11月1日,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获得“壹基金典范工程”奖项。

2008年11月2日,国际预防自杀协会第三届亚太会议(香港2008)授予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男女共同参与生命危机干预项目“亚太地区预防自杀优秀实践”奖。

2010年又荣获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首届“彩虹心优秀项目奖”;

2010年4月被全国妇联确定为“全国妇女培训基地”。

2010年,2011年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灾后重建项目和农村女童安全教育项目先后荣获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彩虹心”优秀项目奖。[3]

2011年4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党支部向农家女赠送100多种、6000余册优秀社科类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出席赠刊仪式并参加与农家女学校举办的座谈会。[4]

2012年,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获得中国公益节媒体评选“2012年度最佳公益组织”奖。

捐赠情况

一、项目资金

“农家女”截止2006年6月底落实扶贫项目总资金为2021.41万元,其中已投入资金为1759.07 万元,主要用于贫困农村妇女扫盲、贫困农村女青年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直接受益人数总计为40,794人,间接受益人数总计为163,176人。

二、捐赠现金

“农家女”截止2006年6月底落实捐赠的现金总额为10.93万元,其中已捐赠的现金为4万多元,直接受益人数为101人。

三、捐赠物资

“农家女”截止2006年6月底向贫困农村地区捐赠电视机、DVD、电脑、图书等物资折合资金总额达42.42万元,直接受益人数215,000人。

扶贫项目

贫困农村妇女扫盲项目(以下简称扫盲项目)

“农家女”自1995年以来,长期坚持在贫困农村开展妇女扫盲项目。截止到2006年6月,在湖北、河北、甘肃、贵州、宁夏等地共开办扫盲班161个,共有 5440人参加学习并实现脱盲。“农家女”在培训中始终坚持真诚、平等、认真、负责的工作原则,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组织模式,在项目覆盖地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特别是“农家女”在扫盲中有关社会性别意识、公民意识等课程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文盲妇女的潜能,调动了她们自我文化学习以及参与贫困农村社区活动的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了她们的文化水平,对贫困农村妇女自我发展及实现家庭脱贫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扶贫项目特点

组织创新:一是坚持与基层教育部门、妇联、村委会等多方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项目的实施组织和质量监管;另外注重从当地农村妇女中发现骨干,促使他们形成小组,对项目的完成以及提高项目的执行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如在技能培训项目中招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家长一开始不太相信学校,认为学校的招生人员是骗子,因此学校积极与地方妇联联系,争取她们的支持。因为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农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比较高,利用地方妇联这种政府性的组织进行招生是比较有优势的,正如一位已毕业的学员说:“因为妇联是属于政府的,妇联来带我走,家里人比较放心,所以我才能来到“农家女”学校学习。”

资源创新

从向有关基金会筹款开展项目,不断创新,拓展资源渠道。目前已实施开展了公众筹款和向基金会筹款相结合支持项目的发展。如2003年举办了为进行城务工的打工妹筹款的晚餐会,2004年举办了为贫困农村文盲妇女筹款的午餐会,2005年举办了为贫困农村女青年筹款的大型图片展,三次共筹得资金35 万多元。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为项目的持续发展筹得了资金,同时对动员社会关注、帮助贫困农村妇女以及公民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

技术创新

A.课程创新:增设社会性别意识、公民意识等课程,有效激发了农村妇女的潜能,调动了她们的学习热情,从更深的层次提升她们的文化,影响她们的自我发展。

B. 培训教材创新:按照农村妇女的实际需要,教材开发重点突出趣味性图片辅助和用农村妇女易于理解接受的语言等。如甘肃的扫盲项目,当地产盛产药材,但是许多妇女由于不识字就不敢和外面的人做药材生意。于是教材编写人员就把许多妇女非常熟悉的药材画下来,配上文字,这样妇女们就能很快学会这些字,并应用到生意当中。

C.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手法,在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下,启发她们自己思考、自我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考虑到项目服务的目标群体年龄差异较大,许多妇女接受能力较差,因此“农家女”在教学方法上做了大胆创新,把教授的知识通过做游戏、画题板、演小品等形式表现出来,并让学员参与其中,这样学员在娱乐中就接受了知识。

职业技能

“农家女”学校成立于1998年,自创办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截止目前已培训学员5300多人,其中技能培训项目共培训贫困农村女青年1774人。覆盖全国大部分较为贫困的省(区、市),涉及18个少数民族。学校建校以来根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办了计算机技能、美容美发、缝纫操作等培训专业。目前已毕业的农村女青年大多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型城市就业,月收入在800-2000元不等。也有部分学员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创业,用她们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通过对就业学员及用工单位的回访调查发现,双方满意率达90%以上。实践证明这种以人为本的培训模式,成本低,实用性强,对贫困家庭的经济回报率高。

行业影响

“农家女”以文化和技能扶贫为核心的扶贫模式,为中国贫困农村妇女发展以及贫困农村社区的脱贫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得到了社会有关方面的认可和支持。 2003年国际推动扫盲组织经过对“农家女”的扫盲项目系统评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授予“项目创新”奖;“农家女”学校5次被昌平教委评为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2004年被中共北京市教工委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选为北京市民办教育“奉献奖”(奖励奖金20万);2005年,“农家女”机构被《中国新闻周刊》等众多国内外机构联合评选为“最具社会责任感NGO”组织之一。

群体影响

十几年来,“农家女”累计为中国农村扶贫事业筹集并投入资金共计1812.42 万元,直接受益人数达 40,895人,间接受益人数达163,277人,受有关扶贫项目影响的人数则超过80多万人。

对贫困农村妇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观念的转变。扶贫项目的开展使她们具备了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和一定的公民意识,激发了她们的潜能,建立了自信,明白了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应有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其次是通过培训使她们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和科学生产知识,从而降低了农业成本投入,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第三是培训后妇女有了文化、技能,拓宽了视野,敢于和外界联系,敢于创业或外出打工,有效拓展了她们的发展渠道,提高了经济收入水平,进而促进了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了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

政府部门影响

“农家女”十分重视扶贫项目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分析贫困农村妇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积极向各有关部门报告,为贫困农村妇女的脱贫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在保障弱势贫困人群的基本权益方面,“农家女”从2002年开始呼吁政府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暂住证和就业证的问题,在学者、专家和其它NGO的共同努力下,政府先是将暂住证的收费降低到5元,后于2004年取消了就业证。2004年“农家女”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向政府呼吁关注非正规就业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2005年“农家女”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香港等地调研后,起草了《北京家政服务员权益保护条例》,希望该条例能在2006年北京人大代表会上讨论通过。

另外,“农家女”通过十几年扎实而有成效的工作,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基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村委会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有关工作人员不仅接受了“农家女”提倡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公民意识,而且积极主动地把这些理念贯穿到日常的扶贫工作中去,有效调动了贫困人群的参与积极性和主体感,促进提高了这些地区相关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

行业机构影响

由于“农家女”独特的以文化和技能为核心的扶贫模式以及参与式的组织手法,对贫困农村妇女及社区的发展产生了主要影响,得到了广大农村妇女的高度认可,也为“农家女”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许多扶贫组织纷纷借鉴和应用“农家女”的扶贫模式,增强了扶贫的科学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多家基层民间非营利组织和基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使用和推广“农家女”的扫盲教材、参与式培训方法等,“农家女”也为他们提供了无私的支持,安排有关专家对他们进行社会性别意识、公民意识以及扶贫项目具体实施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综合培训。

扶贫政策影响

“农家女”以文化和技能扶贫为核心的扶贫模式,对中国的扶贫政策具有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多年来,“农家女”以为贫困地区最缺乏发展机会的农村妇女为扶贫目标,实施推行的“改变观念,激发潜能,树立自信,提高文化,培养技能,保障服务”的系统扶贫思路与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农村妇女的积极性,使她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脱贫与自我发展的活动中来,真正作为主体充分利好项目提供的机会,切实提高能力水平,实现自我赋权与发展,从而帮助和带动家庭及至整个农村社区摆脱贫困。

其他

近年来,针对贫困人群开展的观念、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活动以及维权项目很多,但把观念、文化、技能和维权整合起来推行,并且介入参与式的培训方法,综合推进的机构或组织尚不多见。因此,“农家女”的扶贫模式对我国的扶贫政策与策略具有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作用。随着这种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必将为我国的扶贫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