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萊齊奧
勒·克萊齊奧(Jean 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法國著名文學家,出生於1940年4月13日,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現今法國文壇的領軍人物之一,與莫迪亞諾、佩雷克並稱為"法蘭西三星"。
勒·克萊齊奧 | |
---|---|
藍潔瑛 | |
原文名 | Jean 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
出生 |
法國尼斯 | 1940年4月13日
國籍 | 法國 |
職業 | 作家 |
知名於 | "法蘭西三星", 200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知名作品 |
《訴訟筆錄》 《尋金者》 《羅德里格島遊記》 《可愛的土地》 《流浪的星星》 |
在1994年法國讀者調查中,克萊齊奧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家。
勒·克萊齊奧代表作品有《訴訟筆錄》、《尋金者》、《羅德里格島遊記》等。
勒·克萊齊奧曾多次訪問中國,與中國文化界保持着長期的交流,並任南京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名譽教授。
目錄
個人簡歷
勒·克萊齊奧1940年4月13日生於法國尼斯,遷到英屬地非洲的毛里求斯。父親在尼日利亞擔任英軍醫生,8歲那年,隨父母前往尼日利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一家人與父親失去了聯絡。當時他正在尼斯文學院修讀法國文學。中學畢業後,他到布里斯托爾大學學習英語;其後,在法國一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又在佩皮尼昂(Perpignan)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
196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並獲得勒諾多文學獎。此後他相繼出版了三十餘部作品,包括小說,隨筆,翻譯等。1980年,勒克萊齊奧獲得保爾·莫朗文學獎。1994年,他在法國《讀書》雜誌作的一次讀者調查中,被評選為在世的最偉大的法語作家之一,是當今法國文學的核心之一。與莫迪亞諾、佩雷克並稱為「法蘭西三星」。勒克萊齊奧的代表作有《訴訟筆錄》、《尋金者》、《羅德里格島遊記》。他的早期作品,諸如《訴訟筆錄》、《可愛的土地》等,多尋找一種空靈與寂靜,人物時常在形式、色彩與物質的海洋中搖擺不定,人和物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後期作品,諸如《尋金者》、《羅德里格島遊記》等,則更關注心理空間,向着自然與人這兩個「宇宙」同時進行宏觀與微觀的探索。
個人作品
概述
他的早期作品,諸如《訴訟筆錄》、《可愛的土地》等,多尋找一種空靈與寂靜,人物時常在形式、色彩與物質的海洋中搖擺不定,人和物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後期作品,諸如《尋金者》、《羅德里格島遊記》等,則更關注心理空間,向着自然與人這兩個"宇宙"同時進行宏觀與微觀的探索。
勒·克萊齊奧 (法國)在中國出版的作品有: 《流浪的星星》(1998-10-1 /花城出版社/ 當代名家小說譯叢 / 14.5 / 平裝 /袁筱一)《少年心事》(灕江出版社/ 法國廿世紀文學叢書 / 平裝 /金龍格譯),《飆車(La ronde et autres faits divers)》(人民文學出版社/平裝 /金龍格譯)
代表作品
- 《訴訟筆錄》
版本一:(法國當代文學叢書. 1998年12月 /上海譯文出版社/ 11.0 / 平裝 /許鈞)
版本二:(法國廿世紀文學叢書/安徽文藝出版社/ 法國廿世紀文學叢書 / 許 鈞)
- 《戰爭》
(1994年12月 /譯林出版社/ 法國當代文學名著 / 10.50 / 平裝 / 李焰明 / 袁筱一)
- 《烏拉尼亞》
(2008年1月 /人民文學出版社/ 17.00 / 平裝 / 紫嫣譯 / 許鈞校)
- 《金魚》
(2000-04 /百花文藝出版社/ 11.00 / 平裝 /郭玉梅)
- 《沙漠的女兒》
1983年6月 /湖南人民出版社/ 0.91 / 平裝 /錢林森/ 許鈞
其它作品
201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有:《飢餓間奏曲》、《飆車[2] 》、《烏拉尼亞》、《看不見的大陸》、《流浪的星星》、《沙漠》、《尋金者》、《墨西哥之夢》、《奧尼恰》、《巨人》、《燃燒的心》。
作品簡介
《訴訟筆錄》講述了亞當·波洛的流浪生活。在世人眼中,亞當是一個終日無所事事,在海灘、大城市中流浪的人。他不關心社會、城市的種種消息與動靜,也不思索自己的過去,回憶自己的親人,考慮自己的將來,似乎與現代社會斬斷了一切聯繫。他始終保持一種直感的方式,並拒絕接受理性的思維方向。同時他力圖物化自己,使自己消散融化為宇宙中的一點物質。最後因在大街上發表"怪誕"的演說被警方視為精神病人而送入醫院。
《訴訟筆錄》有着勒克萊奇奧早期作品中濃郁的奇幻色彩,亞當因為說了實話被社會認為是"狂人",但是他在與醫療小組針鋒相對的交談中表現出了極高的智力和驚人的思辨能力。這種充滿諷刺與逆反的對比式寫法,顯示了勒克萊奇奧對人、對社會、對現代文明出自自身直覺的詰難。正如瑞典文學院對他的評語,他"是一個標誌文學新開端的作家,其作品有詩意的創新、感官的狂喜,和對文明主宰下的、游離於文明之外的人性的上下求索"。
作為法國"新寓言"派的代表作家,《訴訟筆錄》雖然沒有完整嚴密的故事,情節鬆散,展現的形象也零星、分割,但作家對客觀物件的形狀、線條、色彩觀察入微、描寫細緻,繼承了"新小說"派的風格。字裡行間常見超現實主義的隱晦聯想,和明顯受到象徵主義影響的怪異比喻。這種糅雜各派的手法給小說帶來了獨特的風貌,令人耳目一新。
《戰爭》摒棄了傳統小說里最起碼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着眼點僅在物質的世界。作為有着獨立精神、存在於萬物之外的人早己不存在。他們對物質的欲求已經超過了這個世界所能負載的程度,這就是戰爭爆發的根本緣由。每個人的內心都被由欲望而生的貪婪、饑渴、失望、仇恨、絕望擠得滿滿而終至爆炸。戰爭無所不在,不但在物質中發生,還在時間中發生,還在靈魂深處精神世界裡展開。人類非常可憐,他們幾乎無處可逃,物質擠壓了他們站立的空間。在《戰爭》中,作者的敵人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詞語。它無所不在、無法把握,細微得不可觸摸,龐大得不見首尾。詞語還是他的武器。每一個詞語都有自己的力量,在掙扎,在跳躍,在殺戮,不需要複雜的語法結構,不需要嚴謹的篇章布局。"無所不在的詞",在扼殺思想,在挑起戰爭,在充當先知,在書寫現代的《創世記》。 《烏拉尼亞》是勒克萊齊奧的代表作。一位法國地理學家在墨西哥勘探地貌時,意外發現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王國"坎波斯"--也就是"烏拉尼亞"。這裡的人都是來自全世界的流浪者,在這裡人人平等,沒有貧富階級,人人過着安居樂業的生活;孩子們的天勝沒有被壓抑,他們不用上學,他們需要學習的是自由和真理。這個理想國在人類社會的圍攻中被迫遷移,去尋找它的出路。作者通過對這個理想國的描述來諷刺當今社會的弊病,讀來耐人尋味。
《看不見的大陸》是一本特別的書,一本反思失落的文明的書。勒克萊齊奧的大洋洲拉迦島之旅,為我們開啟了這塊地球人視而不見的大陸。在茫茫大洋之中,在那些蒼翠的島嶼上,依然是人開創了可親可愛的文明史。然而就像其他殖民地一樣,這是一部被西方主流文明掩蓋和欺矇的歷史。勒克萊齊奧在島上拾起那些古老的記憶和傳說,告訴我們一個真實而美麗的大洋洲。
《飆車》是勒克萊齊奧短篇小說代表作,共收入十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不是處於社會邊緣的少男少女,就是游離於文明社會之外的邊緣人物。他們排斥與現代文明聯繫在一起的人造風景,水泥森林般的城市讓他們感到窒息,在他們眼裡,城市是各種危險存在的地方,讓人無法感覺、無法聆聽,無法看見東西。他們渴望遠離城市,與自然親密接觸,只有大自然向他們張開懷抱,為他們提供避難所。
《燃燒的心》是勒克萊齊奧一部由七個小故事組成的小說集。這七個故事中,有些其實是作家生活感悟的片斷和速寫,時間上也常常存在斷裂。但它們的主題都是對"存在"的思考,對世界和生命的吟唱,從中可以見出勒克萊齊奧對邊緣社會的關注與對現代文明的詰難。小說中的人物有的生活在現代都市,有的生活在孤島荒漠;他們既在"這裡",又在"別處"。他們都用脆弱而敏感的心體驗着夢想、自由、孤獨、迷失、幻滅,甚至死亡。
《飢餓間奏曲》是勒克萊齊奧的最新力作,是他獻給母親的自傳體小說。從母親的少女時代一直到結婚成家,小說透過一個女性的眼睛去看待二戰,描述了戰爭給被占領的法國人民帶來的災難。正是在這樣困苦的生活中,母親被鍛造成了一位獨立堅強的女性,全篇洋溢着作家對母親的脈脈溫情,母親的形象堅韌、憂鬱而充滿光彩。以"飢餓"開篇,再以"間奏曲"收尾,調動多種感官,給讀者非一般的閱讀享受。
《巨人》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早期創作的代表作,是對法國"新小說"派的傳承和創新,在對景物的描繪中穿插故事情節,青年男女的愛情,海灘上天真的孩子,一切都融入了詩意的畫卷中。在景物描寫中運用通感、幻想等表現手法,亦真亦幻,虛實結合,把由對社會環境的感知轉向一種對於存在的思考,為我們揭穿幻象的同時,也把他所期待的存在方式精雕細琢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沙漠》是勒克萊齊奧的代表作,一九八0年一經推出就獲得了當年法國保爾·莫朗文學大獎。小說描繪了非洲沙漠中的遊牧民族首領帶領族人反抗殘忍的殖民者的侵略。通過逃婚的遊牧女孩拉拉在大城市裡的生活際遇,描述了她與不公正世界進行的孤立無援的鬥爭。怍者獨具匠心,將這兩種抗爭交織融合,讓我們在領略沙漠異域風情的同時,強烈地感受到了非洲人民爭取正義和自由的精神。
《奧尼恰》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的代表作之一,在其創作生涯中地位極其特殊,是一部尋找歷史蹤跡的自傳體小說。啟程是為了尋找,尋找歷史蹤跡的旅程,在作者筆下化為三重:兒子樊當尋找親身父親之旅,父親吉奧弗洛瓦尋找消失的文明之旅和梅洛埃黑女王尋找新城之旅。多重之旅在奧尼恰交匯,在歷史與傳奇、夢想與現實的交錯中,展現的是非洲的天與地,人與物,是非洲人與殖民者無望但勇敢的鬥爭,是非洲不絕的歷史與文明。
《尋金者》(1985年)以一種探險故事的精神高度評價了印度洋島嶼的物質,他隨後被地球上的天堂夢想所吸引,這一點在他的作品《烏拉尼亞》、《走向一個隱形大陸》。前者講述是在一個在墨西哥邊遠山谷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發現了流浪者的定居點,這些探索者找到了黃金時代的和諧,放棄了文明已被破壞的習慣,其中包括它的語言。後者則記錄了隨着全球化不斷發展而正在消失的印度洋島嶼的生活方式。
克萊齊奧作品的重點越來越傾向探索世界的兒童時代和他自己家庭的歷史,這一趨向開始於《Onitsha》(1991年),在《 隔離》上更為具體,在《革命》(2003年)和《非洲人》達到了頂點。《革命》總結了他作品最重要的主題:記憶、流放、年輕人世界的再適應、文化衝突。作品中包括各種時間和地點:主人公五六十年代在尼斯、倫敦、墨西哥的學生時代、在1792年至94年革命期間在軍隊中任士兵的布列塔尼祖先為躲避迫害而逃往毛里求斯、18世紀一位女奴的故事。童年回憶包括主人公拜訪他祖父的姐姐,這位家庭傳統的最後講述者將這些回憶傳給主人公,作為作家的主人公將把這些回憶帶至將來。《非洲人》是有關作家父親的故事,這是一個生活在他不得不愛的陌生人陰影里的一個男孩生活的生活再建、辯護、回憶。他通過非洲的地貌進行回憶:非洲告訴他是誰,他8歲時在經過戰爭年代的分別後與家人重新團聚。
克萊齊奧最近的作品是《Ballaciner》(2007年),這是一部非常個人化的有關電影藝術歷史和電影在作家生活中重要地位的散文。克萊齊奧的新書《Ritournelle de la faim》剛剛出版。克萊齊奧還為兒童和青年人寫了數本書,其中包括《Lullaby》(1980年)、《Celui qui n'avait jamais vu la mer suivi de La montagne du dieu vivant》(1982年)、《Balaabilou》(1985年)。
個人榮譽
諾貝爾獎
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瑞典學院於當地時間10月9日13時左右(北京時間10月9日19時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克萊齊奧。瑞典文學院在頒獎決定中說,克萊齊奧將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險精神融入創作,是一位善於創新、喜愛詩一般冒險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裡對游離於西方主流文明外和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性進行了探索。克萊齊奧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
2008年,他因為"將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險精神融入創作,是一位善於創新、喜愛詩一般冒險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裡對游離於西方主流文明外和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性進行了探索"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獲獎理由是:"一個集背叛,詩意冒險和感性迷狂於一身的作家,探尋文明支配下的邊緣人性"。
其它獎項
克萊齊奧獲得過的文學獎項包括勒諾多獎(1963年)、拉赫博文學獎(1972年)、法蘭西學院保羅-莫杭大獎(1980年) 、尚紀沃諾大獎(1997年)、摩納哥王子文學獎(1998年)、 Stig Dagermanpriset獎(2008年)。
中國情
多次到訪中國,特別喜歡老舍先生的小說。隨着他折桂諾貝爾文學獎,被更多的中國讀者關注。
2011年8月,受聘南京大學名譽教授。[3]
2013年12月3日,受聘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名譽教授。[4]
2015年09月26日,參加首屆南京青年文化周活動並發表演說。
參考資料:
- ↑ 法作家勒·克萊齊奧獲得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新聞網2008年10月09日19
- ↑ 勒·克萊齊奧談童年:記憶中最多的是逃難和轟炸 .騰訊文化 . 2013-12-2
- ↑ 勒·克萊齊奧 諾獎得主把自己當南大人 .新浪網 . 2015-09-28
- ↑ 諾獎作家作客廣外:"困境時代"文學尤不可缺 .中國在線 . 20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