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泐大佛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打造。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
寺庙简介
勐泐大佛寺,该建筑在佛历2883年(即公元1848年,清咸丰年间)战争中被毁,距今已有169年。 勐泐大佛寺于2005年开始重建,于同年3月9日举行了大型的土地开光仪式,于2005年5月9日举行了盛大的大殿奠基开光仪式,在大殿施工时,挖掘出大量的银币、银盒、佛教法事用品等。 勐泐大佛寺,占地面积400亩,佛寺依山而建,落差达122.8米,呈坐佛形,为国内外所独有,佛寺以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及佛寺活动为主线,巧妙融入到景观及建筑群体中,充分展示南传佛教的历史与传统文化色彩。
从中可以看出傣族建筑的显著特点。那就是这些建筑物没有一座是把柱子镶嵌在墙中的。大多建有佛塔。佛塔主要有:缅式钟形佛塔、亭阁式佛塔、泰金刚座佛塔、八角形密檐佛塔,千姿百态。
这些塔基本上由砖砌成,外敷石灰、涂料,大多是实心,景洪市曼飞龙佛塔属泰式金刚座塔。这座像拔地而起的春笋的佛塔由3位印度佛教传教士设计,傣族头人主持建造的,建于公元1204年,距今已有800来年。
勐泐大佛寺塔基呈梅花状,周长42.6米,主塔高16.29米,四周围绕着8座小塔,高9.1米,分布八角,塔身是多层葫芦形。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龛里有泥塑的凤凰凌空飞翔。整座群塔洁白无瑕,秀丽无比。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
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
王妃一生信奉佛法,所以每逢节日傣王 就亲临寺院,举行大型法会,以纪念爱妃同时弘扬佛法。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社会影响
南传佛教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都有着极深厚的影响。傣族数百部长篇叙事诗都是在佛教传入后出现的。 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
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们全民信仰南传佛教,傣族男孩到了8-10岁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 每逢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重要节日,傣家人都要到佛寺里赕佛。 在西双版纳,佛寺遍布村寨,几乎是一村一寺或二村一寺,其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 如今,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中仍有500多座佛寺、200多座佛塔。 而勐泐大佛寺是所有佛寺中最大的,地位也是是至高无上的,是傣家人心目中的圣地,佛教文化、地域文化等进行观赏体验的需求。 寺住持由中国南传佛教首座大佛爷祜巴龙庄勐担任。
佛教体系
西双版纳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当初由印度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也称小乘佛教。 由于小乘佛教以巴利文为经典语,故又称巴利语佛教。小乘佛教部派分为:大众部、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正量部等四个部派。 勐泐大佛寺上座部流行于印度南方及东印度;说一切有部在西北及中印度和西印度;正量部流行于西印度和南印度。说一切有部还传播到苏门答腊、爪哇,而正量部也存于越南中部。 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及理论:“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佛教认为人生一世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八苦,主张自我解脱,隐居修行,最终达到涅槃境地,期望通过奉行善业和积累德业,通过修行来世得到好报。按照小乘教义,有二法不可违,一为佛法,一为王法,故小乘教在其所传播地区与政治统治者关系密切,从而使这一宗教的传播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自上而下传播,宗教得到统治势力的大力提倡和扶持; 二是在其传播地区具有全民性,对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