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氏鳄
分类关系
原先劳氏鳄类被认为与引鳄科有接近亲缘关系,但现在它们被归类于伪鳄类。劳氏鳄目通常包括三科:迅猛鳄科、劳氏鳄科、波波龙科;以及其他来自于俄罗斯奥伦尼克阶地层的物种,它们因为太过原始,或是了解太少,所以无法列入以上三科。现在有个合理的理论,认为劳氏鳄目是个并系群,是多个彼此有关系、且各自演化的演化支,都占据者同样的生态位,是中型到大型的四足掠食动物。在1993年,J. Michael Parrish发现波波龙科跟鳄鱼的血缘关系比较近,跟迅猛鳄科的关系较远,与Juul在1994年。在2003年的最近研究里,Sterling Nesbitt提出一个不同的种系发生学研究,认为劳氏鳄目是单系群。劳氏鳄目有时被当成无法归类物种的集中地。因为许多化石材料的状态零碎,目前很难以确定劳氏鳄类在演化史上的确切位置。然而,2002年的研究与发现,例如Gower、Benton、Walker对于Batrachotomus与Erpetosuchus的研究,让这群所知有限的动物在进化史上的地位开始明了起来。
鉴定特征
约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与麦可·班顿(Michael Benton)先后提出劳氏鳄目,例如蜥鳄,独自发展出与恐龙不一样的四肢直立方式;借由垂直的股骨,与髋臼角度往腹侧倾斜,而非股骨颈干角度倾斜或弯曲。他们将这称为柱状直立方式。
直立的步态显示劳氏鳄类是非常活耀、灵活的掠食动物。劳氏鳄类借由移动上的优势,猎食二齿兽类的肯氏兽科。劳氏鳄类是成功的动物,最大的头颅可达至少1米长,直到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灭绝了劳氏鳄类与其他大型主龙类。当它们灭亡后,兽脚类恐龙才有机会成为陆地上的优势掠食动物;在侏罗纪初期,劳氏鳄类消失,而肉食性恐龙的足迹忽然在尺寸上变大了[1]。
化石纪录
著名的劳氏鳄类包括:生存于三叠纪中期瑞士与北意大利的铁沁鳄[2](Ticinosuchus)、生存于三叠纪晚期(卡尼阶晚期)阿根廷的蜥鳄(Saurosuchus)、生存于晚三叠纪晚期(卡尼阶晚期到诺利阶早期)美国西北部的波斯特鳄(Postosuchus)。其中一个劳氏鳄类,巨齿龙(Teratosaurus),曾经长久被误认为是一种早期兽脚亚目恐龙,后来被发现不是恐龙。
视频
劳氏鳄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2.1亿年前让食草动物陷入恐慌的并非大型食肉恐龙 而是劳氏鳄?,化石网,2019-9-27
- ↑ 回到恐龙世纪盛世黎明三叠纪之铁沁鳄,喜马拉雅FM,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