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动杀机自食恶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劝善修心,心起恶念, 动杀机自食其果
图片来自六图网

劝善修心,心起恶念, 动杀机自食其果,姑娘不禁目瞪口呆,想到这位俊秀的堂兄不久将丧命深渊中,不禁心惊胆战,不过,她想救自己的堂兄。姑娘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她模仿伯父的笔迹写道:“我已年近古稀,最近疾病缠身,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我的弟弟有个女儿,聪明贤慧,知书达礼,我将娶为儿媳妇。接到这封信后,请马上准备种种聘礼,务必要选最精美,最好的东西,亲自去把这门亲事订下来,并尽快举行婚礼。”

原文

  从前,城里有位财主叫首陀罗,虽然家财万贯,但一直没有孩子。于是首陀罗收养了一个弃儿,把他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精心抚育。

  但没几个月,首陀罗的妻子竟然怀孕了。首陀罗喜出望外,有心想遗弃收养的弃儿。于是,便用衣被把这孩子裹一裹,趁半夜把他扔到干涸的小河沟里。牧羊人发现了,便把孩子抱回去,每天用羊奶喂养。首陀罗知道后,觉得很惭愧,也有点儿后悔,便把孩子重新收养下来。

  两个孩子越长越大,首陀罗为他们请来教师,教他们读书识字,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艺。

  捡来的老大天性聪明,过目能诵;无论什么知识和技能,一学就会。相比之下,首陀罗亲生的孩子,只是个顽皮瞎闹的小傻瓜。首陀罗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升起炉火,又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把老大除掉,以免后患。

  首陀罗要老大去给郊外的铁匠送信,刚走到城门口,正好碰上老二在与一群小孩子弹胡桃玩。老二已输得一塌糊涂,看到老大过来,高兴地叫道:“哥哥!你来得太好了,快帮我翻本。”老大说:“不行!父亲命我到铁匠处送信。”老二抢过信,叫道:“你替我弹胡桃,我替你送信。”老二来到铁匠家,把信交给铁匠。铁匠打开信,只见信上写着:“自从这个孩子来到我家之后,我家疾病不断,鸡犬不宁,财产不断消耗,家畜不断死亡,我请婆罗门占过卦,婆罗门说:‘这一切完全是这个孩子造成的。’接到我这封信,你马上将这个孩子给我扔到火里烧死。”铁匠看完信,二话不说,抓过老二就扔到炉里去了。

  首陀罗知道亲生儿子死的消息,病倒了。一股闷气郁结在他心中,更加痛恨老大,他想:我非想法子把他除掉不可!

  于是首陀罗要老大去管理自己的庄园。首陀罗有个弟弟,正好住在庄园附近。老大便带着仆人先去拜访叔叔。首陀罗的弟弟举办酒宴,欢迎老大。首陀罗的弟弟有个女儿,容貌艳丽,聪慧过人,看到堂兄,心里暗暗起了爱慕之情,但她对堂兄突然前来感到有点奇怪。于是当夜趁大家都已酣睡,她偷偷打开老大的背囊,取出信件,打了开来,只见信上写着:“等这孩子一到,马上捆起来,绑上大石头,扔到深渊中去。”

  姑娘不禁目瞪口呆,想到这位俊秀的堂兄不久将丧命深渊中,不禁心惊胆战,不过,她想救自己的堂兄。姑娘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她模仿伯父的笔迹写道:“我已年近古稀,最近疾病缠身,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我的弟弟有个女儿,聪明贤慧,知书达礼,我将娶为儿媳妇。接到这封信后,请马上准备种种聘礼,务必要选最精美,最好的东西,亲自去把这门亲事订下来,并尽快举行婚礼。”然后她把信装回原来的信封中,按原样封好,悄悄地放回去。

  第二天一早,老大告别叔父起程,很快来到首陀罗的庄园。庄园总管看完主人的来信,马上按照信中的吩咐,准备了许多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亲自来到姑娘家求婚。姑娘的父母很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他们把亲戚朋友都请来,即刻举办婚礼。婚事一办完,总管马上派人向主人汇报。

  首陀罗听说老大已与弟弟的女儿成亲,气得说不出话,翻了几下白眼,蹬了几下腿,就咽了气。老大见父亲死了,十分伤心,痛哭了一场,夫妻两人把丧事办得十分隆重周到。全城的人,没有一个不夸奖他们是孝子孝媳的。

  首陀罗本想借着弃儿的好命让自己更加富贵,可是有了亲生儿子后却又恶念频起,一心想把聪明优秀的养子除掉,结果却一次次令自己遭到恶运,最后还赔上自己的性命。当真是不该有恶念,否则只会让自己跌进恶运的深渊。[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