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刘西尧(1916年-2013年8月24日),原名刘锡尧。出生成都,武汉大学物理系肄业,1937年加入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刘西尧担任过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教育部部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等职务;他还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为两弹一星事业以及恢复高考等方面都做出巨大贡献。2013年,刘西尧逝世,享年97岁。
生平记事
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大物理系,在珞珈山上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
1936年8月,20岁的刘西尧领导了武汉大学响应北平 一二 九 的游行活动。
1937年10月2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尚未从武大毕业的刘西尧赶赴红安县七里坪,毅然踏上了从戎之路。后出任黄冈中心县委书记。因此在他的人生履历中,武汉大学一栏填的是 肄业。
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黄冈中心县委书记,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第五大队军政委员会副书记、书记,鄂东地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副书记,中共鄂皖地委书记,鄂皖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长江地委书记,鄂皖边区党校副校长。解放战争:任鲁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江汉军区洪山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大冶地委书记兼大冶军分区政治委员。为开辟大冶新解放区,为人民解放军顺利渡江南下做了大量工作。
1954年,中央同意由时任湖北省委第一副书记的刘西尧任二汽建设筹委会主任。二汽初步选址定在湖北武汉。
1955年,中央决定,二汽在四川成都另选厂址。不久,中央考虑到一汽尚未建成投产,立即又上二汽,不但资金紧张,技术人员也跟不上,二汽因此再次推迟建设。
晚年谈及此事,老人笑谈: 我搞汽车是虚晃一枪。
二汽 筹建搁浅后,这位马背上的将军踏上了进军国防科技之路。
1963年,刘西尧从国家科委副主任兼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副主任的岗位上调任二机部副部长,主抓原子弹研制工作。
1964年10月16日,我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刘西尧是这次试验的副总指挥。原子弹装配好并吊上塔顶,所有人撤离警戒线后,刘西尧将按钮钥匙交给了国防科委副秘书长张震寰,由他按动电钮。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周恩来总理立即指示加快氢弹的研制。中国科学家一开始就提出要用空投方式将氢弹投掷到新疆的罗布泊上空。
1965年底,刘西尧将军接到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的电话,说理论设计方案在计算机上已验证可行,请求立即付诸实施。中央同意后,决定组织三次核试验。
1975年冬,因病住进了北京医院。恰在这时,以清华大学刘冰上书毛主席揭发谢静宜、迟群为导火线的反击 右倾翻案风 开始了,张爱萍主持的国防科委又成了 右倾翻案复辟 的典型。与刘西尧同时住院的化工部部长徐少甫劝刘西尧称病和他一道去外地疗养,避开这场运动。而刘西尧担心运动把二机部再次搞乱,还是坚持出院上班。
文革开始后,中国科学院工作中断,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有搁浅的危险。1966年8月,周恩来特派刘西尧以总理联络员的身份,进驻中国科学院。刘西尧未能完全扭转中国科学院的恶劣局势,但对当时的卫星研制工作却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他提出建议:把人造卫星工程改由国防科委直接组织领导。中央专委会采纳了刘西尧的意见。国防科委正式确定,由罗舜初将军负责卫星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指派科技部负责人李庄带领一个工作组,于1967年初进驻中国科学院,组成卫星工程办公室,直接处理协调人造卫星工程的有关事宜。同时又从七机部选调了部分搞总体技术工作的骨干,到科学院加强卫星总体工作。由于加强了组织管理,及时调整了调度指挥,使卫星研制工作渐渐转入了正常轨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