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劉良璧

增加 10,082 位元組, 4 年前
{{copyedit|time=2019-09-07T03:48:10+00:00}}
'''劉良璧'''(1684年~1764年),字省齋,清湖南衡陽人,清朝官員。
雍正二年進士,歷任連江縣知縣、諸羅縣知縣、龍溪縣官員、漳州海防同知、臺灣知府、代理福建分巡台灣道、分巡臺灣,道乾隆十二年(1747年)補興泉永道。後以老告歸,卒於家。
==生平==
[[File:劉良璧.jpg|thumb|right|
[http://pic.pimg.tw/art3503663/1380181010-3588542457.jpg]
[https://www.google.com/search?rlz=1C1ASUC_zh-TWTW840TW840&q=%E5%8A%89%E8%89%AF%E7%92%A7%E7%9B%B8%E7%89%87&tbm=isch&source=univ&sa=X&ved=2ahUKEwjZtNLGgKXkAhUzK6YKHc_rDZgQ4216BAgJECM&biw=1060&bih=444#imgrc=vZSsHoCTUazBtM:] ]]
 
[[File:劉良璧 (2).jpg|thumb|right|
[https://pic.pimg.tw/art3503663/1380181009-654053741.jpg]
[https://www.google.com/search?rlz=1C1ASUC_zh-TWTW840TW840&q=%E5%8A%89%E8%89%AF%E7%92%A7%E7%9B%B8%E7%89%87&tbm=isch&source=univ&sa=X&ved=2ahUKEwjZtNLGgKXkAhUzK6YKHc_rDZgQ4216BAgJECM&biw=1060&bih=444#imgrc=vZSsHoCTUazBtM:] ]]
 
===《湖南通志》云:「良璧狀威猛,而清慎強明,能以恩信馭眾,在官數載,令行禁止,臺人畏而敬之。」===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舉人,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雍正五年(1727~1730年任諸羅縣知縣。)由連江縣知縣轉諸羅縣知縣,雍正九年(1731年)調龍溪縣, 有才幹,為政勤敏而愛民。雍正十三年(1735)陞漳州海防同知,駐南勝,立義學,政聲大著。權知漳州府事。乾隆二年(1737年)由漳州海防同知陞任臺灣知府,乾隆四年(1739年)短暫代理福建分巡臺灣道。乾隆五年(1740年)因積極調停處理泉漳械鬥頗有功績,正式任分巡臺灣道。
《湖南通志》云:「良璧狀威猛,而清慎強明,能以恩信馭眾,在官數載,令行禁止,臺人畏而敬之。」丁艱服闋,乾隆十二年(1747)補興泉永道。任滿以丁憂去職離臺。以老乞歸,卒於家,年八十餘歲。
 
===臺灣道任內主修臺灣府志,並撰〈海東書院學規〉===
劉氏在臺前後近十一年,究心地方風土,曾歷時八月,於乾隆五年(1740)主持編修《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二十卷;另著有《臺灣風土記》一卷,惜未見刊本傳世。<ref>[http://cls.lib.ntu.edu.tw/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000021 劉良璧>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ref>
有詩文散見臺灣府志,「劉志、藝文」收有任諸羅令時所撰之〈紅毛城記〉,巡道任內捐俸倡修海東書院,並撰〈海東書院學規〉,允為重要文學文獻。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費時半年餘,學界稱為「劉志」===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乾隆五年 (1740年),臺灣舉人[[陳邦傑]]等人呈請福建分巡臺灣道[[劉良璧]]重修臺灣府志。前此臺灣府志之編纂已有[[蔣毓英]](1685)、[[高拱乾]](1695)、[[周元文]](1712)等人之主修或重修,不過,自周志迄此近30年,臺灣之開墾情形及社會變化極大,亦有[[朱一貴]]起事等重大事件,皆不及備載,重修實有必要。
劉良璧遂與臺灣知府[[錢洙]](生年不詳,號恪齋,清浙江嘉興人,廕生,1740~1742年任臺灣知府,以疾卒於任。)延攬在地士紳耆宿共同纂修,有舉人[[陳輝]]任分輯,貢生[[施士安]]任監刻,1740年10月起,迄1741年5月完成,費時半年餘,學界稱為「劉志」。 臺灣自入清即屬於福建省,但各志皆未冠福建逕稱臺灣府志,冠名福建,也是「劉志」特色。
全書分為聖謨、星野、建置沿革、山川、疆域、城池、風俗、田賦、戶役、典禮、兵制、學校、公署、職官一、二、名宦、選舉、人物、古蹟、雜記、藝文20卷,不名志。藝文有奏疏5、公移1、文5、序5、傳1、記17、賦3、詩176等8類。〈凡例〉稱:「舊志藝文頗繁,今稍為釐訂,擇其愷切詳明有關政教、風土者錄之,以資考鏡,亦佐志乘所不逮焉。」表達了編纂者個人強烈的文藝觀。
 
 
==知府劉良璧捐俸倡修,並親訂〈海東書院學規〉==
[[File:海東書院.jpg|thumb|right|
[http://pic.pimg.tw/chapter1023/1383086444-3106800477_n.jpg]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6%B5%B7%E6%9D%B1%E6%9B%B8%E9%99%A2&rlz=1C1ASUC_zh-TWTW840TW840&biw=1060&bih=505&tbm=isch&source=iu&ictx=1&fir=n3s5CJuFv3mDjM%253A%252CJbfQxoT6g_jzcM%252C_&vet=1&usg=AI4_-kQ6wTKBLiuHQOSTbxD7p4ZUGDnCkA&sa=X&ved=2ahUKEwiv9pPtuqXkAhVzyYsBHe90AFsQ9QEwCXoECAUQCQ#imgrc=bysrm6Uhp0lH2M:&vet=1] ]]
海東書院 分巡臺灣道[[梁文煊]](生年不詳,字幾汀,清安徽壽州人,1718~1722年任分巡臺灣道,因朱一貴事件遭革職,後被正法。)於臺灣府學西側建海東書院,設備規模粗具,書院有名無實,僅供歲科考棚之用。
1739年,提督學政[[單德謨]]奏請別建考院於東安坊,遂成閒廨。
1740年,巡臺御史[[楊二酉]]於巡方視學時,發現「中多軒楹,可讀可棲;明堂列前可以講,矮屋通後可以爂。」乃奏請仿照直省書院之例,聘請府學教授為師,選拔諸生肄業。
明經[[施士安]](生卒年不詳,字伯欽,1715年例貢,[[施世榜]]長子。)先輸稻千斛為開辦費用,再捐水田千畝為學田,以其租入為書院長久維持之膏火。
知府[[劉良璧]]捐俸倡修,並親訂〈海東書院學規〉:為明大義、端學則、務實學、崇經史、正文體、慎交友。
1750年臺灣縣署移建於紅毛樓右側,知縣[[魯鼎梅]]乃改東安坊舊縣署為海東書院。
1765年,知府[[蔣允焄]](生卒年不詳,字為光,號金竹,清貴州金筑人,1737年進士,1763~1766年任臺灣府知府。)於寧南坊新建海東書院,為全臺規模最大之書院。日治時代,此地被闢為營房及學校。<ref>[http://ikm.nmtl.gov.tw/index.php?option=com_klg&task=ddetail&id=51&Itemid=238 小事典> 分巡臺灣道梁文煊建海東書院]</ref>
 
==沙轆行>作者:劉良璧==
 
曉出彰山北,北風何淒涼。晚入沙轆社,社番何踉蹌1。十年大甲西2,作歹自驚惶。牛罵及大肚3,挺而走高岡。蠢爾無知番,奮臂似螳螂4。王師一雲集,取之如探囊5。憶此沙轆社,先年未受創。王丞為司馬,撫綏得其方。孫公為副臬6,恤賞不計量。為言北路番,無如沙轆強7。馬牛遍原野,黍稷盈倉箱8。麻踏9如飛健,牽手10逞艷粧。倘為千夫長11,馭之衛疆場。張弓還挾矢,亦可壯金湯12。奈何逢數奇13,職守失其綱。勞役無休息,銖求14不可當。窮番計無出,挖肉以醫瘡15。支應力不給,勢促乃跳梁16。一朝分箭起,焚殺自猖狂。蠻聲振半線17,羽鏃若飛蝗18。調兵更遣將,蕩平落大荒。危哉沙轆社,幾希就滅亡。皇恩許遷善19沙轆奉改為遷善社,牛罵改為感恩社,大甲西改為德化社,生者還其鄉。番婦半寡居,番童少鴈行20。嗟乎沙轆番,盛衰物之常。祗今防廳廨,荒煙蔓道旁。造物寧惡滿,人事實不臧21。履霜堅冰至,易戒惡可忘22。夜深風颯颯,獨坐思茫茫。司牧23人難得,惘然太息長。
 
===【題解】===
本詩為五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貳冊。據劉良璧自註,此詩寫於乾隆5年(1740)。沙轆社,約位於今臺中縣沙鹿鎮。康熙統一臺灣後乃為納餉三十八社熟番之一,隸屬諸羅縣。因巡臺御史黃叔璥北巡至此,沙轆社曾被稱為「迴馬社」,雍正元年(1723)彰化建縣改隸之。雍正9年(1731)冬12月,彰化縣發生大甲西社事件,由於當時官弁勞役原住民過甚,引發原住民反抗,其間又發生道役殺死大肚番民引發原住民圍彰化縣城。事至10年(1732)冬11月,社番縛林武力以獻,亂事告平。因沙轆社協從「大甲社」反抗朝廷,而被更名為「遷善社」。本詩對於當時附從大甲西社叛亂的因素剖析至微,藉由對於沙轆社動亂前後之情況的書寫,反映出當時原住民面對官弁勞役的處境.
'''劉良璧''' ===【注釋】===1. 踉蹌:音ㄌㄧㄤˋ ㄑㄧㄤˋ,走路歪斜不穩。2. 十年大甲西:指雍正10年大甲西社番林武力等鼓眾倡亂之事。3. 牛罵及大肚:臺中平埔族社名,牛罵位於今清水鎮,大肚社位於今大肚鄉。4. 奮臂似螳螂:奮臂,振臂而起。奮臂似螳螂猶言螳臂當車 [[表字|字]]'''省齋''' 比喻不自量力。5. 探囊:比喻事情極容易辦到。6. 王丞:臺灣鎮總兵王郡。王郡 [[湖南]][[衡陽]] 陝西 人,[[清朝]]官員 雍正6年任臺灣總兵。值大甲西社與吳福生之事件,因平亂有功,陞福建陸路提督,調水師提督 [[雍 孫公,孫國璽, ]]二年 白旗人, 進士 .雍正6年任臺灣道。7. 為言北路番 歷任[[連江 無如沙轆強:清初北路所指諸羅 ]][[知縣]]、[[ 以北之區域,沙轆社乃為拍瀑拉平埔族社之一,拍瀑拉族自荷蘭時期曾為大肚王統治,明鄭之時,曾反抗劉國軒的部隊,為 諸羅 縣]]知縣、龍溪縣官員、漳州[[海防同知]]、[[ 以北地區最強盛的原住民村社。8. 倉箱:收藏穀物的地方。9. 麻踏:即麻達,年輕而未婚的原住民男性。10. 牽手:早期 臺灣 知府]]、代理[[福建分巡台灣 原住民平埔族的婚俗,稱男女成婚為「牽手」,離婚為「放手」。11. 千夫長:長,音ㄓㄤˇ,職官名,統率千人的將領。12. 金湯:即金城湯池,喻若利用原住民來禦敵,將堅固無比。13. 奈何逢數奇:古人迷信,認為偶數吉利,單數不吉利,故將命運不佳,稱為「數奇」。此指下聯所引述之「職守失其綱,勞役無休息,銖求不可當」。14. 銖求:銖,極小的計算單位,用以比喻極細微。15. 挖肉以醫瘡:本指農家為了繳稅,忍痛把未抽的絲和未收的穀預先以賤價賣掉,此種作法就好像為了醫治瘡口,而挖掉一塊好肉,喻用有害的方法濟急,而不顧後果。16. 跳梁:跳躍。比喻叛亂者猖獗跋扈,蠻橫霸 ]] 的樣子。17. 蠻聲振半線:蠻聲,指大甲西社與大肚社的氣勢,驚動彰化城。半線,彰化舊稱。18. 羽鏃若飛蝗:羽鏃:帶羽毛的弓箭;比喻箭矢之多如蝗蟲過境。19. 遷善:大甲西社事件後清廷當局將沙鹿社易名為「遷善社」。20. 番婦半寡居,番童少鴈行:鴈行,群雁飛行的行列。此指因戰爭致使寡婦增多,兒童減少之意。21. 人事實不臧:臧,善也。人的計畫不夠細密完備。22. 履霜堅冰至,易戒惡可忘:惡,音ㄨ。易戒惡可忘,此指詩中所述動亂之始末 分巡臺灣道 因果,不可忘記。比喻從事物的徵兆可看出它將來發展的結果或逐漸擴大 補興泉永道 嚴重。23. 司牧:掌管治理 年老[<ref>[ 致仕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83&pid=1454 沙轆行>愛詩網]],卒於家。</ref>
==生平==
劉良璧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舉人,[[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雍正五年(1727年)由[[連江縣]]知縣轉[[諸羅縣]]知縣,雍正九年(1731年)調龍溪縣,[[乾隆]]二年(1737年)由漳州[[海防同知]]陞任[[臺灣知府]],乾隆四年(1739年)短暫代理[[福建分巡台灣道]]。乾隆五年(1740年)因積極調停處理[[泉漳械鬥]]頗有功績,正式任分巡臺灣道。乾隆十二年(1747年)補興泉永道。後以老告歸,卒於家。
==著作==
{{DEFAULTSORT:Liu劉}}
 
 
==參考資料==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Category:中國人]]
98,21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