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刘伯温故里《授经图》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割瘿》选自元末明初刘基创作的笔记--《郁离子》 第七卷。

目录

原文

夷门之瘿人,头没于胛,而瘿代为之元。口、目、鼻、耳俱不能为用,郢封人怜而为之割之。人曰:“瘿不可割也。”弗听。卒割之,信宿而死。国人尤焉,辞曰:“吾知去其害耳,今虽死,瘿亦亡矣。”国人掩口而退。他日,有恶春申君之专者,欲言于楚王使杀之。荀卿闻之曰:“是不亦割瘿之类乎?春申君之用楚非一日矣,楚国之人知有春申君而已,春申君去,则楚随之,是子又欲教王以割瘿也。”

译文

河南开封有一个脖子上生了肿瘤的人,他的头埋没在肩胛里,而那肿瘤就代替了他的头,原来的口、目、鼻、耳全都不能使用了,有个在郢地守典封疆的官员非常可怜他,要帮他把肿瘤割去。人们说:“脖子上的肿瘤不可以割。”他不听,终于把它割了。过两夜,人就死了。国人都埋怨这个帮忙的人,他却辩解说:“ 只知道割去了他的病害而已,如今他虽然死了,但肿瘤也去掉了啊。”国人掩口笑着退去。过了几天,有个憎恶春申君专横的人,要报告楚王,要楚王把他杀掉。荀卿听了这件事说:“这样做不也和割肿瘤的做法是一样的吗?春申君被楚国所重用,不是一天两天了,楚国的人们只知道有春申君罢了,把春申君去掉,那么楚国也要随他去掉了,这是你又想教楚王来割肿瘤啊。”

评语

治病的目的是为了救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仅有良好的动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收到实际效果。做到动机和效果的完美统一,这样才算是达到了自己善意的目的。否则,善意的也将成为让人误会成恶意之举。

作者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1]

刘基于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2]。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3]。”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视频

割瘿 相关视频

来听刘伯温《郁离子》中“道士救虎”的故事!涨知识
陈胜华转述<郁离子>新书发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