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刷子李(馮驥才創作的微型小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刷子李(馮驥才創作的微型小說)是一篇微型小說,出自作家馮驥才創作的小說集《俗世奇人》。

該文講述了天津衛粉刷匠李師傅,技藝高超,刷白牆着黑衣,不掛點痕,從而博得"刷子李"之美譽的事。

該文被選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五單元。[1]

[]

風箏魏

魏元泰生於清同治十一年,父親魏長清,是鞋行手藝,當過店員,做過攤販。他生有三個兒子,一個是鞋匠,一個是木工,魏元泰年最幼,曾讀書於私塾,因家計困難退學,十六歲到蔣記扎采鋪當學徒,學做風箏,四年期滿,由他父親給他張羅開設了一個扎采鋪,起名叫長清齋,從此他就以製做風箏為業。

民初年間,天津的風箏作坊和風箏藝人數不勝數,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風箏藝人魏元泰

當時天津市面上出售的風箏畫工普遍比較粗糙,骨架都是用紙捻來扎接,不能拆裝摺疊,存放十分不便。喜歡風箏的文人們藉助於清末時期天津文化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的有利條件,對民間風箏製作工藝進行了革新。

以朱竹軒為代表的幾位天津文人對風箏進行了研究改進。改進之一是用絲線代替紙捻,這樣風箏就顯得美觀漂亮了。第二個改進是用翎毛管銜接骨架,把風箏的身軀、翅膀、頭連接起來,這樣在不放飛時可以拆下來存放。第三個改進的辦法就是風箏的頭都是用模子扣的,很有立體感。

天津風箏種類繁多,但以軟翅為主。軟翅風箏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撐,下面是軟性的布或絹等材料,適合製作禽鳥或者昆蟲,如鷹、蝴蝶、燕子、仙鶴、鳳凰、蜻蜓等等。還可以很多小的軟翅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個大風箏。例如用很多蝴蝶圍繞着花叢而組成「百花齊放」,用很多鳥圍繞着鳳凰組成「百鳥朝鳳」等。

民國年間,天津風箏最為傑出的一個代表人物就是魏元泰。魏元泰生於1872年,由於家境貧困,年少輟學,十六歲到扎彩鋪當學徒,學得了一手扎風箏的好手藝。學徒期滿後,由父親給他張羅開了一間扎彩鋪,起名「魏記長清齋扎彩鋪」,從此他就以做風箏為業。

魏元泰師法前人、不斷創新,在傳統風箏工藝基礎上進行改革,形成了造型多變、彩繪逼真、飛行平穩、特技精湛和便於攜帶的五大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風箏技藝在天津可謂是一枝獨秀,獨領風騷,「風箏魏」這一稱號也開始聞名於坊間裡巷。魏元泰還有一手沒有流傳下來的絕活,外間少有人知道。

風箏魏的革新里還有一個絕活叫蒲繃。就是拿蒲草做成弓弦,擱在風箏上發出聲響。這個絕活只有他能做,沒能傳下來。

1912年,魏元泰的十一件作品被當時的北洋政府農商部選送美國舊金山,參加在那裡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地區萬國博覽會並獲得獎牌,為國家爭得了榮譽,這也是中國風箏藝人第一次將中國的風箏放飛到世界的天空。

現狀 風箏魏的發展經久不衰,在魏元泰第二代傳人魏慎行,第三代傳人魏永昌、魏永珍,第四代傳人魏國秋的繼承和不斷創新下,風箏魏的風箏已經達到了1000多個品種。後來,風箏魏的風箏多次出訪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成為天津與世界各國民間文化交流的信使和紐帶。飛機的發明者美國萊特兄弟的後代也因風箏而與風箏魏結緣。

天津有許多民間風箏隊,經常組織放飛活動、參加比賽,進行交流,切磋技藝;同時,放風箏已經成了很多天津人日常生活休閒娛樂的方式之一。在春秋兩季的清晨和傍晚,特別是在節假日裡,天津大大小小的廣場、公園都可以看到許多風箏愛好者放風箏,多姿多彩、形態各異的風箏在天空中競相飛舞。

歷史評價 那時,他已年逾花甲了,成天坐在那間小門臉窗前,自做自賣大小形式不同的風箏。

風箏魏製作

據說,他製做的風箏,確能獨出心裁,非常精巧玲瓏。有的風箏的竹架,不是用線結紮,都是鑽了孔,串在一起,再用膠粘住,每一個風箏的各個接頭的地方,都有銅箍,能夠拆散摺疊。就是一個五丈長的大娛蛤風箏,也能拆散了,放在一個一尺長的盒子裡,到要放的時候,臨時再裝配起來,攜帶非常方便。因而他的製品行銷國內外各地,他也被人稱為「風箏魏」,馳名遐邇。

歷史傳承 風箏魏是天津著名風箏藝人魏元泰製作的風箏,故稱風箏魏。魏元泰自幼在一家扎彩鋪當學徒,他對製作風箏產生濃厚興趣。為了提高扎風箏的造詣,他反覆研究飛禽和飛蟲的飛翔姿態以及它們的身軀各部位的比例關係,並應用於風箏的製作。以前的風箏,以硬翅為主,造型簡單,色彩也比較單調,為整體式。他扎的風箏可以拆展摺疊,一尺多長的大風箏,摺疊後可放在一個小信封里,便於收藏和攜帶。他研製的平板式、弓子式、立體式、串式和袖珍式風箏近200餘種。在着色上富於民族特色,並吸收了古建築彩繪上使用的退暈法以及冷暖對比色調,使之更加適合高空放飛的特點。1914年,他帶着風箏,參加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了金牌獎章和證書。後來魏元泰的侄子魏慎行,侄孫魏永昌繼承了他的事業,都在天津工藝美術廠工作,擔任工藝師,並培養了許多徒弟,他們設計的新樣品,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刻磚劉原名劉鳳鳴(1889~1978),民間藝術家。回族。天津人。15歲開始隨外祖父馬順清學習刻磚技藝。馬順清是天津著名刻磚藝人,在清道光年間,將天津磚刻發展為獨立於建築之外的民間藝術,並開創了堆貼法,擴大立體空間,使作品層次分明。劉鳳鳴繼承和發揚了馬順清的貼磚法,創造了天津刻磚的獨特風格,被譽為"刻磚劉",以立體和半立體透雕見長,在方磚上所刻山水、花卉、人物、鳥獸形象生動逼真,構思精巧,極具藝術欣賞價值。

歷史沿革 風箏,古稱「紙鳶」或「紙鷂」,最早起源於中國。相傳,中國古人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傳信,甚至試圖利用風箏載人飛翔。五代時期,太監李鄴於皇宮中製作紙鳶,在頭部放置一枚竹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風箏」也因此而得名。

人物介紹

泥人張 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着十萬八千里。泥人張大名叫張明山。咸豐年間常去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東北城角的戲院大觀樓,一是北關口的飯館天慶館。坐在那兒,為了瞧各樣的人,也為捏各樣的人。去大觀樓要看戲台上的各種角色,去天慶館要看人世間的各種角色。這後一種的樣兒更多。那天下雨,他一個人坐在天慶館裡飲酒,一邊留神四下里吃客們的模樣。這當兒,打外邊進來三個人。中間一位穿得闊綽,大腦袋,中溜個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橫衝直撞往裡走。站在迎門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趕緊吆喝着:「益照臨的張五爺可是稀客,貴客,張五爺這兒總共三位──裡邊請!」一聽這喊話,吃飯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這位大名鼎鼎的張五爺。當下,城裡城外氣最沖的要算這位靠着販鹽賺下金山的張錦文。他當年由於為盛京將軍海仁賣過命,被海大人收為義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張五」一稱。但人家當面叫他張五爺,背後叫他海張五。天津衛是做買賣的地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三分。可是手藝人除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故此,泥人張只管飲酒,吃菜,西瞧東看,全然沒有把海張五當個人物。但是不一會兒,就聽海張五那邊議論起他來。有個細嗓門的說:「人家台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裡捏泥人。捏完拿出來一瞧,台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跟着就是海張五的大粗嗓門說:「在哪兒捏?在袖子裡捏?在褲襠里捏吧!」隨後一陣笑,拿泥人張找樂子。這些話天慶館裡的人全都聽見了。人們等着瞧藝高膽大的泥人張怎麼「回報」海張五。一個泥團兒砍過去?

只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摳下一塊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那些話在他手裡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隨後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櫃檯結賬。

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張真捏絕了!就差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張五在那邊,隔着兩丈遠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門的泥人張的背影叫道:「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

泥人張頭都沒回,撐開傘走了。但天津衛的事沒有這樣完的──

第二天,北門外估衣街的幾個小雜貨攤上,擺出來一排排海張五這個泥像,還加了個身子,大模大樣坐在那裡。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產,足有一二百個。攤上還都貼着個白紙條,上邊使墨筆寫着:

賤賣海張五

估衣街上來來往往的人,誰看誰樂。樂完找熟人來看,再一塊樂。

三天後,海張五派人花了大價錢,才把這些泥人全買走,據說連泥模子也買走了。泥人是沒了,可「賤賣海張五」這事卻傳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兒個。

快手劉 人人在童年,都是時間的富翁。胡亂揮霍也使不盡。有時呆在家裡悶得慌,或者父親嫌我太鬧,打發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離家很近的那個街口,去看快手劉變戲法。

快手劉是個撂地擺攤賣糖的胖大漢子。他有個隨身背着的漆成綠色的小木箱,在哪兒擺攤就把木箱放在哪兒。箱上架一條滿是洞眼的橫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價而赤黃的棒糖。他變戲法是為了吸引孩子們來買糖,戲法十分簡單,俗稱「小碗扣球」。一塊絹子似的黃布鋪在地上,兩隻白瓷小茶碗,四隻滴溜溜的大紅玻璃球兒,就這再普通不過的三樣道具,卻叫他變得神出鬼沒。他兩隻手各拿一隻茶碗,你明明看見每隻碗下邊扣着兩隻紅球兒,你連眼皮都沒眨動一下,嘿!四隻球兒竟然全都跑到一隻茶碗下邊去了,難道這球兒是從地下鑽過去的?他就這樣把兩隻碗翻來翻去,一邊叫天喊地,東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氣,好像真有什麼看不見的神靈做他的幫手,四隻小球忽來忽去,根本猜不到它們在哪裡。這種戲法比舞台上的魔術難變,舞台只有一邊對着觀眾,街頭上的土戲法,前後左右圍一圈人,人們的視線從四面八方射來,容易看出破綻。有一次,我親眼瞧見他手指飛快地一動,把一隻球兒塞在碗下邊扣住,便禁不住大叫:

「在右邊那個碗底下哪,我看見了!」

「你看見了?」快手劉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驚奇地一閃,跟着換了一種正經的神氣對我說,「不會吧!你可得說准了。猜錯就得買我的糖。」

「行!我說准了!」我親眼所見,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聲音非常響亮。

誰知快手劉哈哈一笑,突然把右邊的茶碗翻過來:

「瞧吧,在哪兒呢?」

咦,碗下邊怎麼什麼也沒有呢?只有碗口壓在黃布上一道圓圓的印子。難道球兒從地下鑽進左邊那個碗下邊去了。快手劉好像知道我怎麼猜想,伸手又把左邊的茶碗掀開,同樣什麼也沒有!球兒都飛了?只見他將兩隻空碗對口合在一起,舉在頭頂上,口呼一聲:「來!」雙手一搖茶碗,裡面竟然嘩嘩響,打開碗一看,四隻球兒居然又都出現在碗裡邊。怪,怪,怪!

四邊圍看的人發出一陣驚訝不已的唏噓之聲。

「怎麼樣,你輸了吧!不過在我這兒輸了決不罰錢,買塊糖吃就行。這糖是純糖稀熬的,單吃糖也不吃虧。」

我臊得臉發燙,在眾人的笑聲里買了塊棒糖,站在人圈後邊去。從此我只站在後邊看了,再不敢擠到前邊去多嘴多舌。他的戲法,在我眼裡真是無比神奇了。這人也是我童年真正欽佩的一個人。

蘇七塊 蘇大夫本名蘇金散,民國初年在小白樓一帶,開所行醫,正骨拿環,天津衛掛頭牌。連洋人賽馬,折胳膊斷腿,也來求他。

他人高袍長,手瘦有勁,五十開外,紅唇皓齒,眸子賽燈,下巴頦兒一綹山羊須,浸了油賽的烏黑鋥亮。張口說話,聲音打胸腔出來,帶着丹田氣,遠近一樣響,要是當年入班學戲,保準是金少山的冤家對頭。他手下動作更是「乾淨麻利快」,逢到有人傷筋斷骨找他來,他呢?手指一觸,隔皮截肉,裡頭怎麼回事,立時心明眼亮。忽然雙手賽一對白鳥,上下翻飛,疾如閃電,只聽「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覺疼,斷骨頭就接上了。貼塊膏藥,上了夾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來,一準是鞠大躬謝大恩送大匾來了。

人有了能耐,脾氣准格色。蘇大夫有個格色的規矩,凡來瞧病,無論貧富親疏,必得先拿七塊銀元碼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則決不搭理。這叫嘛規矩?他就這規矩!人家罵他認錢不認人,能耐就值七塊,因故得個挨貶的綽號叫做:蘇七塊。當面稱他蘇大夫,背後叫他蘇七塊,誰也不知他的大名蘇金散了。

蘇大夫好打牌,一日閒着,兩位牌友來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遠的牙醫華大夫請來,湊上一桌。玩得正來神兒,忽然三輪車夫張四闖進來,往門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腦袋瓜淌汗,脖子周圍的小褂濕了一圈,顯然摔壞胳膊,疼得夠勁。可三輪車夫都是賺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塊銀元?他說先欠着蘇大夫,過後准還,說話時還哼喲哼喲叫疼。誰料蘇大夫聽賽沒聽,照樣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憂或驚或裝作不驚,腦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過去,使手指指門外,蘇大夫眼睛仍不離牌。「蘇七塊」這綽號就表現得斬釘截鐵了。

牙醫華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說去撒尿,離開牌桌走到後院,鑽出後門,繞到前街,遠遠把靠在門邊的張四悄悄招呼過來,打懷裡摸出七塊銀元給了他。不等張四感激,轉身打原道返回,進屋坐回牌桌,若無其事地接着打牌。

過一會兒,張四歪歪扭扭走進屋,把七塊銀元「嘩」地往台子上一碼,這下比按鈴還快,蘇大夫已然站在張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張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幾下骨頭,跟手左拉右推,下頂上壓。張四抽肩縮頸閉眼齜牙,預備重重挨幾下,蘇大夫卻說:「接上了。」當下便塗上藥膏,夾上夾板,還給張四幾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藥面子。張四說他再沒錢付藥款,蘇大夫只說了句:「這藥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兒的牌各有輸贏,更是沒完沒了,直到點燈時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臨出門時,蘇大夫伸出瘦手,攔住華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後,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銀元里取出七塊,往華大夫手心一放。在華大夫驚愕中說道:

「有句話,還得跟您說。您別以為我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這規矩不能改!」

華大夫把這話帶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沒琢磨透蘇大夫這話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兒里欽佩蘇大夫這事這理這人。

作者簡介

馮驥才(1942)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谿,生於天津。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後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濃厚興趣。1974年調天津工藝美術廠、在工藝美術工人業餘大學教圖畫與文藝理論。1978年調天津市文化局創作評論室,後轉入作協天津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文學自由談》和《藝術家》主編等職。著有長篇小說《義和拳》(與李定興合寫)《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說集《雕花煙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說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電影文學劇本《神燈》,文學雜談集《我心中的文學》,以及《馮驥才中短篇小說集》《馮驥才小說集》《馮驥才選集》等。短篇小說《雕花煙斗》,中篇小說《啊!》《神鞭》,分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獎。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緻深入的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況味。2008年8月作為天津火炬手進行火炬傳遞。《花的勇氣》分別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獎。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作品《挑山工》《花臉》等已被選入小學語文教科書。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緻深入的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回味!

原文欣賞

23課刷子李(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23課)

(《刷子李》選自《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創作的同名小說集。)

碼頭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呆着。這一套可不是誰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碼頭上的一種活法。自來唱大戲的,都講究闖天津碼頭。天津人迷戲也懂戲,眼刁耳尖,褒貶分明。戲唱得好,下邊叫好捧場,像見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紅唱紫、大紅大紫;可要是稀鬆平常,要哪沒哪,戲唱砸了,下邊一準起鬨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搖籃上去;茶葉末子沾滿戲袍和鬍鬚上。天下看戲,哪兒也沒天津倒好叫得厲害。您別說不好,這一來也就練出不少能人來。各行各業,全有幾個本領齊天的活神仙。刻磚劉、泥人張、風箏魏、機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這種人的姓,和他們拿手擅長的行當連在一起稱呼。叫長了,名字反沒人知道。只有這一個綽號,在碼頭上響噹噹和噹噹響。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營造廠的師傅。專乾粉刷這一行。他要是給您刷好一間屋子,屋裡任嘛崩放,單坐着,就賽升天一般美。最讓人叫絕的是,他刷時必穿一身黑,幹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別不信!他還給自己立下一個規矩,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

這是傳說。人信也不會全信。行外的沒見過的不信,行內的生氣愣說不信。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個徒弟叫曹小三。當徒弟端茶、點煙、跟在屁股後邊提東西。曹小三當然早就聽說過師傅那手絕活,一直半信半疑,這回非要親眼瞧瞧。

那一天,頭一次跟師傅出去幹活,到鎮南道給姓李的人家新造的樓房刷漿。到了那兒,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談,才知道師傅派頭十足。照他的規矩一天只刷一間屋子。這樓房有九間屋,得刷九天。幹活前,他把隨身帶的一個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開,果然一身黑衣黑褲,一雙黑布鞋。穿上這身黑,就像跟地上一桶白漿較上了勁。

一間房子,一個屋頂四面牆,先刷屋頂後刷牆。屋頂尤其難刷,蘸了稀溜溜粉漿的板刷往上一舉,誰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舉刷子,就像沒有蘸漿。但刷子划過屋頂,立時勻勻實實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說這蘸漿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說這調漿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裡看得出來?只見師傅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如同伴着鼓點,和着琴音,每一擺刷,那長長的帶漿的毛刷便在牆面「啪」地清脆一響,極是好聽。啪啪聲里,一道道漿,銜接得天衣無縫,刷過去的牆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開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最關心的還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沒有白點。

刷子李幹活還有個規矩。每刷完一面牆,必得在凳子上坐一會兒,抽一袋煙,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牆。此刻,曹小三借着給師傅倒水點煙的機會,拿目光仔細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牆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連一個芝麻大小的粉點也沒發現。他真覺得這身黑色的衣服有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

當刷子李刷完最後一面牆,坐下來,曹小三給他點煙時,竟然看見刷子李褲子上出現一個白點,黃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師傅露餡了,他不是神仙,往日傳說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轟然倒去。但他怕師父難堪,不敢說,也不敢看,可忍不住還要掃一眼。

這時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說話:「小三,你看見我褲子上的白點了吧。你以為師傅的能耐有假,名氣有詐,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細瞧瞧吧——」

說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褲子輕輕往上一提,那白點即刻沒了,再一鬆手,白點又出現,奇了!他湊上臉用神再瞧,那白點原是一個小洞!剛才抽煙時不小心燒的。裡邊的白襯褲從小洞透出來,看上去就跟粉漿落上去的白點一模一樣!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發怔發傻的模樣,笑道:「你以為人家的名氣全是虛的?你是你在騙你自己。好好學本事吧!」

曹小三學徒頭一天,見到聽到學到的,恐怕別人一輩子未准明白呢!

解說

課文解說 「刷子李」普普通通,卻有「俗世奇人」之美稱。首先是「俗世」中的「凡人」,因為他是生活於市井裡巷的凡夫俗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藝人;可他又是「俗世」中的「奇人」,因為他刷牆的技藝高超,讓「行外的沒見過的不信,行內的生氣愣說不信」。他有才能、有個性,喜怒哀樂樣樣俱全,但行事言語又高於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之稱最為恰當。

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藝為話題。既為奇人,則軼事多多,但作者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作者寫「刷子李」的奇妙絕活時,首先極力寫他手藝之高,「他要是給您刷好一間屋子,屋裡什麼都不用放,單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讓人叫絕的是,他刷漿時必穿一身黑,幹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這是在與自己挑戰?還是以特立獨行顯示自己的超凡出眾?但不管怎麼寫,這樣寫卻吊起了讀者的胃口。然後作者從一個小徒弟的視角印證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來,居然連一個芝麻大的粉點也沒發現,他真覺得這身黑色的衣服有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正當徒弟對師傅佩服得五體投地時,卻突然發現「刷子李」褲子上有一個白點:師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轟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後揭開謎底:那白點原來是黑褲燒了個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敘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緊緊抓住了讀者,起到了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細節描寫對於塑造人物個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時候,就注重了細節描寫。這是課文在寫法上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褲,刷牆時嫻熟的動作,還有那個讓人吃了一驚的白點等細節描寫都使「刷子李」這個人物活了,神了。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文中也採用了對比的手法:「刷子李」大膽的「承諾」,充滿自信,豪氣千丈,同時又心細如髮,對於小徒弟細微的內心活動體察入微。而曹小三開始聽說師傅有手絕活時,「半信半疑」;師傅刷牆時,「最關心的還是身上到底有沒有白點」;看見師傅身上出現白點時,以為師傅「名氣有詐」。這樣把曹小三對師傅「半信半疑」的態度和主人公「藝高膽大」的自信進行對比,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刷子李」這個具有超凡技藝的「奇人」由衷的讚嘆和肯定。

另外,本文的語言樸素,具有濃郁的「天津」風味,並且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無論是人物語言,還是敘述語言,均情趣盎然,簡潔傳神。

選編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感受人物形象;二是體會作者抓住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本文教學的重難點是領悟並學習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泥人張應對海張五挑釁 全文通過海張五挑釁泥人張,而泥人張以自己精湛的手藝出奇制勝為主要內容展開。

泥人張的奇主要表現在他的性格和手藝兩方面。

1.「可是手藝人除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故此,泥人張只管飲酒,吃菜,西瞧東看,全然沒有把海張五當個人物。」這句可看出他的有自尊,同時與「一聽這喊話,吃飯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這位大名鼎鼎的張五爺。」中的「俗人」的趨炎附勢,阿諛奉承形成鮮明對比。「只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摳下一塊泥巴。右手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中的「依然」「只"還可以看出他的胸有成竹從而表現了他的泰然自若。且泥人張是用腳底下摳下來的泥巴來捏海張五的頭像注意看出他對海張五的瞧不起,鄙視;「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那些話在他手裡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這句中的「找」字是泥人張「找」的海張五「找樂」時的醜態,並捏進了泥人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機智,表現了他「被迫還擊」和「機智面對」

海張五如此辱罵泥人張,可他卻一點兒都不為所動,表現出了他的沉穩.內斂以及鎮定自若。後文還寫道泥人張「回報」海張五的行為表想了他的後發制人.從容應對。

2.從手藝看:「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着十萬八千里。」這句用了誇張的手法,吉利的突出了泥人張的技藝高超,遠遠超出同行中人,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張真捏絕了!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這句是狀物,從側面你人活靈活現和吃飯人的表現來突出他的技藝高超。

全文還從側面海張五和周圍的人來表現「俗世奇人」這一主題。

1』「中間一位穿得闊綽,大腦袋,中溜個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橫衝直撞往裡走。」表現了海張五的愛炫耀和張揚跋扈;「有個細嗓門的說:『人家台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裡捏泥人。捏完拿出來一瞧,台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跟着就是海張五的大粗嗓門說:『在哪兒捏?在袖子裡捏?在褲襠里捏吧!』隨後一陣笑,拿泥人張找樂子。」中側面描寫,表現了他們的粗魯,沒涵養。「他朝着正走出門的泥人張的背影叫道:『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中的「叫」寫出了海張五的粗魯,惱羞成怒。

而「泥人張頭都沒回,撐開傘走了。但天津衛的事沒有這樣完的──」則對「賤賣海張五」的是埋下伏筆。

全文極力描寫海張五的不可一世為下文海張五取笑泥人張,而泥人張不動聲色的回擊海張五同時也對泥人張的性格起襯托作用。

同時,我們從泥人張的為人中也可以看出,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有真本領:為人處事做任何事都要有修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