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利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利川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利川,县级市,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长江清江上游,邻接重庆市,临近长江。北部为利中盆地,清江自西向东横贯利中盆地,平川大坝与山地丘陵镶嵌两岸。因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四周有齐岳山、寒池山、石板岭、马鬃岭、麻山、钟灵山、甘溪山、佛宝山环抱。东西宽92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602.1平方公里。利川市辖2街道办事处、7镇、5乡。截至2011年,利川市总人口90.6万人,总面积4602平方千米。政府驻都亭街道。利川市2009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建制沿革

古为 廪君国地。周属 巴国地。秦属 黔中郡。汉属 南郡胊忍县地。

三国初属 荆州 建平郡。蜀汉建兴八年(230),置 南浦县,属 巴东郡。晋、宋、齐、梁因之。北朝北周置盐水县,为亭州资田郡 附郭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县。隋大业初改 亭州为 庸州,置清江郡,盐水为庸州清江郡附郭县。唐省 庸州入施州,改清江郡为清化郡,省盐水县入清江县。五代仍唐之旧。

宋,复改清化郡,隶夔州路,清江县下置都亭乡,为今利川县地。南宋,县南属 龙渠县地。元,废郡,以施州隶 夔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并清江县入施州,二十五年复置清江县,以附都亭乡蛮洞置施南宣抚司、忠孝安抚司。明玉珍据蜀,置忠路宣抚司。

明立 施州卫领所及诸土司,境内为都亭里及 施南宣抚司、忠路安抚司、忠孝安抚司、剑南长官司;嘉靖中置上、下支罗二百户所;天启中置沙溪宣慰司。清,废指挥、千百户,设流卫。 康熙四年(1665),改沙溪宣慰司为宣抚司,改剑南长官司为建南长官司,余都亭里及 施南、忠孝、忠路诸司如故。雍正六年(1728)裁施州卫,领于巡荆道归州。

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以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5土司、上下支罗及原恩施县之都亭里地为利川县,隶巡荆道施南府。

民国初,属湖北省 荆南道,后改 施鹤道,废道后直属省。民国十七年(1928)属 鄂西行政委员会。二十一年(1932)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14日,利川解放,隶属湖北省恩施专区。

1970年属 恩施地区。

1983年撤恩施地区,建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隶鄂西州。

1986年建利川市,仍隶于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利川市隶属于该州至今未变。

地理环境

位置

利川市位于 鄂西南隅,地处 巫山流脉和 武陵山北上余支交会部,为 清江、 郁江发源地。境内万山重叠,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关隘四塞,历为楚蜀屏障、军事重地。地跨东经108°21′~109°18′、北纬29°42′~30°39′之间。东与恩施市接壤,南与咸丰县毗连,西南与重庆黔江区、彭水县相邻,由西至北依次与重庆石柱县、万州区、云阳县、奉节县毗连。

地形

利川市,属 云贵高原东北的延伸部分,地处巫山流 脉与武陵山北上余脉的交汇部,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错。 钟灵山- 甘溪山- 佛宝山呈东西走向,横亘于市境中部,将全境截分为南北两半。

南部山高坡陡,沟谷幽深,地形复杂。齐岳山为境内最大山,成为鄂渝边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寒池山为境内最高山,海拔2041.5米。东南星斗山-人头山-雷音山与西南挂子山-大木峰-九条岭环绕东南、西南边境。西南部郁江出境处河涌为境内最低点,海拔315米。

水文

发源于境内的 清江、 郁江、 毛坝河、 梅子水、磨刀溪等河流,顺着地质构造和山势走向奔流出境,呈典型的放射状水系。西南部郁江出境处河涌为境内最低点,海拔315米。主要河流有:属于由西向东流入长江的清江水系;由东南、西南流人乌江的郁江、毛坝河的乌江水系;西部流入石柱河、西北和东北流人长江的建南河、磨刀溪及梅子水的长江水系。最大河为清江、郁江。清江发源于西部的都亭山,郁江发源于福宝山。境内多年平均降水总量59.19亿立方米,水多年平均径流深802毫米,径流总量37.02亿立方米。(数据截至2012年)

气候

气候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峦起伏,沟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差异明显,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带,四季分明,冬暖夏热,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300至l 600毫米,日照时数1409.2小时。海拔800至1200米的二高山地带,春迟秋早,潮湿多雨,日照偏低,年平均气温12.3℃,无霜期232天,年降水量1200至1400毫米,日照时数1298.9小时。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气候寒冷,冬长夏短,风大雪多,易涝少旱,年平均气温11.1℃,无霜期210天,年降水量1378毫米,日照时数1518.9小时。主要灾害性气候有:低温连阴雨、干旱、 暴雨 洪涝、大风冰雹等。利川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光照不足,热量偏低,降水量充沛,气候差异明显。(数据截至2012年)

自然资源

境内生物、矿产、水能、风能资源丰富。有维管植物191科、557属、1037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3种,二级保护树种12种,三级保护树种13种。境内盛产坝漆、黄连、莼菜,也是地球上的珍稀孑遗树种水杉树的发祥地,因此利川被誉为坝漆之乡、黄连之乡、莼菜之乡、水杉之乡。有野生动物100余种,主要粮食作物10余种,家畜家禽10余种。矿产资源门类齐全,已初步探明有43种,111处矿点,天然气、卤水、煤炭、生物礁、石膏、石灰石蕴藏量较大。水能资源蕴藏量31.3万千瓦,可开发量17.13万千瓦,现已开发的总装机容量6.5695万千瓦。风能资源蕴藏量80万千瓦,可开发量50万千瓦。(数据截至2012年)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利川市户籍人口89.91万人,少数民族53.22万人,占总人口的59.2%,其中:土家族47.13万人,占52.43%;苗族5.46万人,占6.07%;蒙古族0.22万人,占0.2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0.41万人,占0.45%。

2011年,利川市总人口为90.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

民族

利川市境内长期居住着 土家族、 苗族、 侗族、 壮族、 藏族、 畲族、 白族、 蒙古族、 彝族、 满族等11个民族。[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