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刘鸿雁 | |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 |
出生 | 1968年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教授 |
知名于 | 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
知名作品 | <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德国洪堡学者> <第五届第四纪青年科学家奖> 。 |
刘鸿雁(liuhongyan) 教授
刘鸿雁 男,汉族,1968年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2007年开始担任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植被生态学与生态遥感,第四纪生态学与全球变化;所属系别:生态学系。
个人简介
刘鸿雁,男,汉族,1968年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198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8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大学环境地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开始攻读在职博士,1995年在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学习德语,1997年受原国家教委公派赴联邦德国汉诺威大学生物系学习,1998/1999年获汉诺威大学植物学专业和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10月至2001年3月获中加学术交流计划支持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访问。2005年10月-2008年2月为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洪堡学者(其间中断回国)。
1992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环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7年开始担任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担任职务
国际植被科学学会Ecoinformatics工作组成员(2015-)
亚洲树轮学会理事(2015-)
中国生态学会理事(2013-)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2016-)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分会理事(2005-)
中国生物地理研究会理事(2000-)
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中国分会理事(1996-)[2]
研究成果
已主持和参与完成科研课题共22项,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35篇。SCI论文他引近200次。近年来获得的奖励包括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0)、第七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03)、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第五届第四纪青年科学家奖(2005)。
荣誉与奖励
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2013)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0)
德国洪堡学者(2005-2008)
第五届第四纪青年科学家奖(2005)
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
第七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03)[4]
课程教学
当前主讲:
1)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植物学(下)(植物分类与植物地理)"
2)本科生专业必修课"野外生态学"(地理专业"植物地理土壤地理实习")
3)本科生拔尖人才课程"生态学与地理学前沿"
4)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生态学研究进展"(2015-)[5]
参与讲授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生态学基础与应用"[6]
曾经讲授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植物地理学"(1992-2004)
本科生专业课"应用生态学"(合作讲授,1992-2004)
研究生专业课"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学"(1992-2014)
研究生专业课"植被生态学"(1996)[2]
科学研究
研究目标
以亚洲内陆旱区植被为研究对象,探讨温带森林、草原、荒漠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它们的生态系统服务(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在气候变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服务改善之间的关系。近期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季风气候边缘区过去气候变化与植被的敏感性分析
2)温带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生产力动态的驱动因子分析
3)水分和土壤营养对草原带天然和人工林生长的限制
4)森林、灌丛和草原植被对气候干旱化的生态适应性机理
5)干旱、半干旱区植被退化和植被恢复对其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7]
在研项目
1)植物地理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4-2017,负责人)
2)中国半干旱区东段动态森林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6-2020,负责人)
3)华北地区自然植物群落资源综合考察(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2011-2016,总负责人)
4)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退化过程与趋势分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2020,负责人)
5)喀斯特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理与土地利用优化(中英合作地球关键带计划课题,2016-2019,负责人)
6)中国陆地植被的时空格局与生态功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2011-2016,项目成员)
著作
1. 刘鸿雁,2002,《第四纪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科学出版社
2. 崔海亭、刘鸿雁、戴君虎,2005,《山地生态学与高山林线研究》,科学出版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