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劉錡

於 2019年1月11日 (五) 14:10 由 南诏旧事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劉錡,(1098年―1162年2月25日),字信叔,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南宋抗金名將。

劉錡
劉錡
原文名 Qi Liu
出生 1098年
逝世 1162年2月25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劉武穆、劉太尉、劉武忠
職業 武官員

目錄

個人經歷

劉錡出身將門,是瀘川軍節度使劉仲武之子,相貌俊美,善於射箭,聲如洪鐘。少時隨從父親劉仲武征戰。 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年―1125年),經朝廷採用高俅的推薦,特授予劉錡為閣門祗候。 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高宗繼位後,錄用劉仲武的後代,劉錡因此得以被高宗召見,高宗對他感到十分驚奇,特授予他為閣門宣贊舍人,將其派知岷州(今甘肅岷縣),任隴右都護。劉錡在同西夏的作戰中,多次獲勝。 建炎四年(1130年),劉錡率涇原軍參加富平(今屬陝西)戰役中,金軍進攻渭州,劉錡留下部將李彥琪抵禦慕容洧,自己親率精銳部隊回軍救援渭州,但已經來不及,由於進退兩難,劉錡於是率領軍隊撤到德順軍。李彥琪逃歸渭州,投降金國。劉錡因此被貶為知綿州(今四川綿陽)兼任沿邊安撫使。 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劉錡復職,任宣撫司統制。 紹興四年(1134年)三月,川陝宣撫司都統制吳玠抗擊金兵於仙人關(今陝西略陽西北),劉錡奉令馳援,與吳玠會師。 紹興六年(1136年),二月,因高宗的心腹楊沂中出征,高宗命劉錡臨時接替楊沂中,兼權提舉宿衛親軍,這說明高宗對劉錡相當信任。 十月,偽齊南侵,高宗親征抗擊,劉錡改任浙西、淮東沿海制置副使,以加強南宋的海防、江防。 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當高宗駐於平江時,行營前護副軍都統制王彥所部與權主管侍衛親軍馬軍司公事解潛部屬械鬥,解潛被罷職。經張浚舉薦,朝廷授劉錡為權主管侍衛親軍馬軍司及殿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公事,統管重建的三衙軍,但三衙軍數量不多,只是高宗的護衛軍。 紹興八年(1138年)六月,劉錡奉詔移駐鎮江,不久改任樞密院都統制,劉錡所部成為樞密院的直屬部隊。紹興九年(1139年)二月,劉錡升為果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並再次擔任權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魏良臣[1]認為「錡名將,不當久閒」,朝廷於是重新起用他為潭州知州。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加太尉,再次出任荊南府知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錡去世,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賜諡武穆

總體評價

劉錡性格豪爽、深沉果斷,有儒將風度。 據傳,金帝完顏亮率軍南下侵宋時,下令有敢提及劉錡姓名的,罪不饒恕。 他在抗金生涯中,除形勢不利而主動退兵外,大多戰勝,因而被「世傳錡通陰陽家,行師所避就」。劉錡對南宋政權的建立與鞏固,曾起過重大作用。 宋寧宗時任史官的章穎,從「然後可傳於百世,庶幾聳動於四方,張大國家之威,發舒華夏之氣」的角度,選擇了「皆志未盡展,時不再來,失機一瞬之間,抱恨九泉之下」的劉錡、岳飛、李顯忠、魏勝四人,於開禧二年(1206年)北伐中原之際,撰寫了《劉、岳、李、魏傳》,以劉錡為首。

詩作品

用前韻呈德瞻 宋代:劉錡 門外蹄輪任跡疏,一廛深稱水雲居。平生事業將何用,嘆括空能讀父書。 題村舍呈德瞻友 其三 宋代:劉錡 清風葉葉映黃鸝,綠暗紅稀半掩扉。我以忘言靜思慮,子規猶道不如歸。

參考文獻

  1. 魏良臣 高淳人物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