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玉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玉村
出生 1960年6月
天津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
知名于 现任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知名作品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校园的早晨

刘玉村[1]

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1988至1990年,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主治医师;1990至1992年,国家教委公派赴丹麦国家医院进修,从事肝脏移植及胃肠外科的临床工作和实验研究;1992年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9年任主任医师、教授;1999年至2002 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2002至2006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2006年6月至今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十五届西城人大代表。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 现任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十五届西城人大代表。

获奖

1995年,被卫生部评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2005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8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获中国医院“先声杯”优秀院长;2011年获全国卫生系统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2012年获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工作者。 从2006~2016年,刘玉村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医院完成了从低潮到巅峰的转变。刘玉村始终强调,医院发展必须“先文化后经济”,他认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文化核心是传承“水准原点”,核心价值观是“厚德尚道”,这也是北大医院的院训。

北大医院新门诊楼门诊大厅柱子上有一块铜牌,刘玉村以个人名义在上书写的一封信:尊敬的来者,无论您因为什么来到北大医院,您都是我们尊贵的客人,您都应该受到礼遇。他说,这是一家有温度的医院理当具备的态度。

2016年,刘玉村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学院(RCPSC)荣誉院士称号,他也成为RCPSC成立86年来第一位荣获此项殊荣的亚洲人。颁奖词中说,“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经成为中国医师培养的领袖,更是国家的典范。”

刘玉村谈医患纠纷:患者应怀"敬畏"之心求医问药

2014年3月9日上午,全国政协举行记者会,政协委员们畅谈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谈及医患纠纷,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表示,近年来,医患纠纷越来越多,分析原因,他认为,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了,百姓获得实惠,但文化水准、道德修养并没跟经济发展同步。另外,就是医院和医生数量少不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对伤医事件很悲痛、愤怒

刘玉村说,首先,感谢您提了一个很有紧张度的问题。我自己是外科大夫,1983年从医科大学毕业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医患关系”这个词儿。这个词儿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现在也想不清楚。但是我感觉最近十几年以来,“医患关系”这个词儿从出现,一直到在媒体上被在座的各位使用,它的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就在“两会”召开前以及期间,我也是从媒体上看到频发的伤医事件。我自己本人作为一个外科大夫,当我看到我的同事、同行被打伤,甚至被杀害的时候,我的内心里充满了悲痛。当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医生,被几十个壮汉押着游街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一种愤怒。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什么感觉,如果被押的这个年轻医生是您的家庭成员,是您的儿子的时候,您怎么感觉?作为当事人、当事人的家庭,这种感觉,他脱了白大衣,就是大家当中的一员,我是一个医生,我不穿白大衣,我也可能是一个病人。所以大家一定要有换位思考。

医务人员有素质,有良心,也有爱心

刘玉村说,我自己作为一个医院的院长,我感觉到的是一种焦虑,因为我怎么能够安抚好这种医务人员的情绪,他们悲愤,如果由悲愤到了愤怒,再到愤恨的话,他每天接待病人的行医行为,如果带到实际工作中去,大家知道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可怕结果?我的焦虑在这儿。

刘玉村说,如何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患者服务当中去,作为院长要做特别多的工作。在这儿,我请大家以及在电视机前的朋友们放心,医务人员这支队伍是有素质的,是有良心的,也是有爱心的,所以您大可放心,到我们的医院里去就医,那些事件毕竟是局部的,我们这支队伍还是真心为老百姓服务的,我们会克服困难,忠于职守。

患者应对医生存敬畏之心,医生应救死扶伤

刘玉村说,社会上都希望有一个正常的医患关系,这个正常的医患关系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我个人的观点对不对,请大家评判。我觉得患者应该是怀着敬畏之心去求医问药,所谓的敬畏之心是应该对我们医生有一个尊重。所谓的“畏”,是代表着对自己身体的不安和担心。求医问药是中国自古以来留下来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如果您从手机上搜的话,出现的是“千言万语”,因为你把那几个拼音输上去以后不出“求医问药”,出现的是“千言万语”,这可能代表老百姓可能有千言万语对我们医生说。作为医生,我们对病人要怀有仁爱之情,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就是要救死扶伤。您同样在手机上输入一下,只要把这几个字母输入进去以后就会出现“救死扶伤”,作为医生应该坚守职责,里面的本分就是救死扶伤。

民众文化水准、道德修养并没跟经济发展同步

为什么医患关系现在真的就这样了?怎么就造成了现在这种关系?刘玉村认为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大的社会环境。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老百姓也得到了很多实惠,但是文化水准,道德修养并没有跟经济发展同步进步。

另外,中国社会这么快、这么大的变化,每一个人都适应不了,还有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就是中国社会过去强调的是集体,市场经济社会强调的是个性发挥。所以,我们从集体观念到个性发挥,这个过渡不是很好,所以大家都很着急,都急于要答案和成果,并且对别人又不那么相信,总觉得自己可以,看别人的时候老带着有色一点或者放大一点的眼镜来看别人,这是大环境。小氛围,我们医院建得不够多,有的医生数量也不够,所以每天大医院里门诊量实在是太大。我所在的医院每天9000-10000人。你想想,一个医生在短时间内要看完那么多病人,分配给每一个病人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家排了一夜的队,看了几分钟,我们的医生还得要问病人钱——您是公费还是自费,是医保还是什么,您是用国产还是进口的,让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不应该谈钱的一个群体,面对病人的时候,每句话大概都离不开钱。所以这就是一个小环境。

现在医患关系总体尚可、部分紧张、局部恶劣

刘玉村说,如果现在医改把医药的价格理顺了,我觉得让医生少说钱,这些身心不健康的病人,特别是躯体带着病痛来的人,他的心里感受就会好很多,对我们有一番尊重。怎么评价现在的医患关系,是不是真的已经糟糕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我觉得大家也不必这么看。我的评价是,现在的医患关系总体尚可、部分紧张、局部恶劣。但是就是因为这些局部的恶劣的事件,让全国人包括700多万医务人员觉得每天都在面临着风险,每天后面可能都有铁棍,每天可能后面都有刺刀。

“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请您们在报道这些事件的时候,以什么样的视角,以什么样的松紧度来报道。我是搞医的,可能跟您每一位的专业不一样,我觉得您们比我们更聪明,会更有策略地引导我们,怎么让社会大众构建好这种关系。”刘玉村呼吁。

倡导厚德尚道核心价值观

怎么恢复这个关系?习总书记现在倡导建立我们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刘玉村认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就像我在医院里宣传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叫“厚德尚道”,简称“厚道”。如果我们的医生对病人厚道了,如果我当院长的对我的工作人员厚道了,我相信工作人员之间、医生和病人之间也都会互相厚道,只要厚道起来,那就没有问题。这次总理的工作报告里面也提到了,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来做中国式的改革,特别是中国式的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我觉得这让我们真的看到了希望。所以,我当院长来领导这个医院,我也很有信心,把这个医院领导好。大家看到中国的医院变化很大,每家医院的门诊楼现在修得很不错,病房楼也很好,有一个相对干净整洁、比较温暖的环境,让中国的病人、中国的老百姓有尊严地、体面地在医院里看病,这样就让大家的心情变得好一些。”刘玉村说。

刘玉村:一定要想办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学医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0日电 10日上午8时45分,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我想提问刘玉村委员。我们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7次提到了“医”这个字,并且明确提出要下力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现在新医改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进入深水区,想请问您觉得最大的难点在哪里?谢谢。

全国政协委员刘玉村:首先感谢记者问了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世界上一个共有的难题。在当今的世界上,说的最多、声音最响说医改有两个大国,一个是发达国家美国,另外一个就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大家可能从各种媒体上都看到,美国三任总统都非常关注医改,克林顿总统甚至让夫人牵头来做医改,一直到现在的总统仍在持续关注。我觉得美国的医改还在路上,当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作出特别多的努力,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难题。如果说难在哪儿?我个人归纳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有限度的财力投入与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刘部长在这儿刚说完教育,我个人认为学前教育,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教育,从小一直到大学毕业到底得花多少钱,我觉得有一个基本标准,可以算得出来。但是,医疗是个无底洞,同样一种疾病可能花不多的钱,也可能花未知数的钱,因为医疗方面涉及到健康问题,很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评价、来说。比如,我们遇到一个病人,他说要不惜代价救治父亲。现在科技的含量、新的材料、新的生物制药产品的出现,给医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世界上大概分三类国家,美国投入了它GDP的15%到17%也没有完全解决好这个问题,还有4000多万没有医保的人。我在美国期间,在急诊室看到穷人没有医保,一直把病养成了一个能到急诊看病的阶段,坐到急诊室里可能等好几个小时才能看上病。还有一类国家,就是大概投入10%左右的GDP,比如说日本、加拿大,但是他们国家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效率也同样存在问题。我听到这么一个笑话,在某个国家,一个人摔伤以后去看病,认为可能有锁骨骨折,医生跟他说,你回家等着什么时候通知你来拍片子。三个月以后通知他拍片子证明锁骨骨折已然愈合了,所以它有一个效率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国家,大概的投入水平在5%到10%之间,所以看财政投入的增长,似乎赶不上需求和期望值的增加。我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经济的问题对医疗来说,这个钱永远不够用。这是第一方面的原因。

第二,社会评价跟个体感受之间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对医疗卫生体制方面所带来的成果,社会评价的指标,中国优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发达的国家,高于它的平均水平。比如说,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这十来年长了一岁多,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都控制得相当不错,医保覆盖的人群在13.5亿,这都是非常大的成果。还有一条,每当我们国家遇有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医务人员的反应速度,救治的能力和水平我个人认为是世界第一的,这跟我们国家的体制是有关系的。再有,大家还记得2003年,“非典”突袭中国的时候,政府部门在应对上还是有些措手不及,在社会百姓人群当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恐慌,到当下的中国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吗?比如说非洲出现埃博拉疫情的时候,疫情非常严重,但我们国家守住了我们的国门,没能让这个疾病进入到中国。同时,我们国家派驻的救助队伍帮助了非洲,控制了这个疾病。所以,我觉得这都是我们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重大的成就。但是老百姓去看病的时候,他评价的是每一个环节,他想明天去看病,去挂谁的号,怎么出门诊,住院、手续等等还是有一些难题。我觉得这方面,就是个体的感受跟社会评价的指标之间还是有一些问题的。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社会群体中包括我本人在内,我们普遍的心理还是有一点着急,恨不得一天就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另外,我们改革开放也有一些副作用,大家互相之间的信任度还是有点问题。所以,我希望我们大家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急躁,可能个体的评价也会高一些。

第三,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您要知道香港医管局若干年以前,假如说他拿100亿港币投入在医疗卫生事业当中,其中70%的经费是人头费,是花在医务人员身上的,另外的30%是药品、设备等等。所以,人力资源如何保障,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是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人事薪酬改革,我希望这个改革来得更快、更彻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来学医。据我现在观察,北京一流的高中毕业生经常是选择学习经济、学法律,大家试想,如果未来中华民族的健康乃至生命,如果不托付给一流的群体,记者朋友们您们放心吗?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反思,一定要想办法让我们这个行业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关注我们民族的健康,同时增加我们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我认为有这三方面的原因。谢谢。

视频

【刘玉村】吃出来的生命危机(3)【胆结石】

视频

刘玉村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希望多一点信任 少一点急躁

视频

政协委员刘玉村:想办法让医疗卫生行业吸引最优秀的人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