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出自蓟北门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出自蓟北门行》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出自蓟北门行》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天宝十一年(752),李白北游蓟门时,面对边塞风光,内心有感而发,作成此诗。[1]

全诗分为四个部分,作者开篇描述战争中两军对峙的状况,告急文书闪电般呈来,表现出战争来临前的紧张氛围。继而大敌当前,爱国将士不畏严寒,君臣一心,共御外辱。随后战争开始,战场之上扬起战争的灰烟,杀机顿时充斥四野。将士们射贤王,灭单于,舍身保国,奋勇杀敌。最后部队荡平敌军凯旋而归,奏天子,回咸阳,举国欢庆。

全诗歌颂了将士们反击匈奴贵族侵扰的抗争精神,同时也描绘出了远征将士的艰苦生活。这首诗写塞垣征战之事,泛言燕蓟风物及征战辛苦,兼抒立功报国之情,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作品原文

《出自蓟北门行》

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旁。

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词句注释

⑴出自蓟(jì)北门行:乐府"都邑曲"调名,内容多写行军征战之事。

⑵虏阵:指敌阵。

⑶胡星:指旄头星,古人认为旄头星是胡星,当它特别明亮时,就会有战争发生。

⑷精芒:星的光芒。两句意为:胡虏横行于北方,胡星闪耀着光芒。

⑸羽书:同羽檄。这里指告急的文书。两句意为:告急的文书快如闪电,报警的烽火日夜燃烧。

⑹虎竹:泛指古代发给将帅的兵符。这两句意为:救边的将领受命出征,战车森严地列队前进。

⑺明主:英明的皇帝。

⑻不安席:寝不安席,形容焦急得不能安眠。

⑼毂(gǔ):车轮。推毂:相传是古代一种仪式,大将出征时,君王要为他推车,并郑重地嘱咐一番,授之以指挥作战全权。

⑽幕:通"漠"。绝幕:极远的沙漠。

⑾列卒:布阵。赤山:山名,在辽东(今辽宁西部)。

⑿开营:设营,扎营。

⒀紫塞:指长城。因城土紫色,故名。

⒁孟冬:初冬。飒:飒飒风声。两句意为:北方的初冬风沙十分猛烈,旌旗飒飒,飘扬在万物凋伤的边塞。

⒂画角:古乐器。本细末大,用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军中用以报告昏晓。卷,这里是凝聚的意思。天霜,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两句意思:在边地的月光下吹奏出悲壮的画角声,战士的军衣上凝聚了层层寒霜。

⒃楼兰:古国名。

⒄贤王:这时指敌军的高级将领。

⒅单于:匈奴的首领。平荡:荡平。

⒆种落:种族,部落。这里指匈奴所属的部落。

白话译文

胡虏列阵横行在北方荒原,胡星闪耀血腥的精芒。

报信的羽书速如惊电,示警的烽火昼夜燃烧。

调兵谴将的虎型竹符急救边难,武装战车森森而行。

明主坐不安席,按剑怒心飞扬。

用隆重礼遇任命将帅,军旗连绵登上战场。

兵威凌厉直逼大漠,杀气汹汹直冲苍穹。

列站阵与赤山之下,扎军营于紫塞之傍。

孟冬季节风沙漫天,旌旗被风沙凋伤。

画角阵阵悲鸣海月,征衣不脱,漫卷天霜。

挥利刃直斩楼兰王,弯雕弓直射左右贤王。

荡平匈奴单于,追逐其部落,各自奔亡。

将军收功捷报上呈天子,漫天歌舞,凯旋回归咸阳。

作品鉴赏

作者以当时胡虏之事为题,以小说般的叙事结构,勾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胡人桀骜,横侵塞北,北征之将帅平荡单于,擒其君长,使其种落奔散,凯旋归于咸阳,使朝廷永无北顾之虞。这首诗在歌颂反击匈奴贵族侵扰战争的同时,也描绘了远征将士的艰苦生活。

全诗分为四段。前六句写胡人兴兵,战事骤起。首二句胡人兴兵北荒,胡星闪耀,渲染出大战来临之前紧张压抑的氛围。"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羽书、烽火报警,前线告急的羽书疾驰如电,报警的狼烟烽火昼夜不息,充分表达出前线战事吃紧的紧张状态,表现出匈奴敌军来势汹汹的场面,为下文写汉军将士英勇奋战做伏笔。三四两句写汉军驰救,救边的将领率军出征,兵车森严列队前进。表现出军队的临危不惧,反映出将士们的坚定意志。

"明主"四句,天子按剑警觉,不安席坐,飞扬的内心也愿驰骋疆场,率军杀敌。天子选将出征,勇猛的将士率军前进,连山的旌旗布满战场,写出了君臣一心,公御外辱的坚定信念。

后"兵威"八句,从侧面描写战争。首先是汉兵气势雄伟,其声势震慑绝域沙漠,杀气直冲云霄,表现出将士们浩荡的御敌气势。其次是列阵开营,在大漠搭起营帐,克服艰难条件,充分修整,以迎接最后的决战。随后四句描写是沙场苦况,风沙紧,旗凋伤,画角哀,衣卷霜。立冬时节天气寒冷,狂风卷集着风沙向战士们袭来,旌旗飒飒,飘荡在万物凋伤的边塞。"画角"二句极妙,愁语亦壮。在边地的月光之下,号角吹响,更显示出战争的凄凉之意。战士们的铁衣之上凝聚起层层寒霜,反映出军旅生活的条件之艰苦,而战士们不惧艰辛,舍命保国,反衬出战士们浓浓的爱国情怀。

末六句写战胜强敌,凯旋归来。斩楼兰,射贤王,挥利刃直斩楼兰王,弯雕弓直射左右将领,是指擒贼先擒王,表现出军队高昂的斗志。"斩楼兰"深深表明此次战争已经取得战争的胜利。平荡单于,种落奔亡,说的是清除边患,平荡匈奴所属部落。最终凯歌回京,百姓相迎,报功天子,表现出了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全诗描绘了一幅激烈的战争场面,将士们奋力抗击匈奴,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虽描写胜利,但给人更多的并非喜悦之情,而是充满了悲怆凄凉之感。

名家点评

元萧士赞《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其词与《从军行》同,而兼言燕蓟风物,及突骑悍勇之状。"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许菊芳《古代边塞诗词三百首》:" 这首乐府诗描写了唐军将士在外敌入侵时英勇奋战,立功受赏的全过程,歌颂了他们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全诗结构紧凑完整,将一场大战写得有始有终,有声有色。语言刚劲有力,音调流畅响亮,格调雄壮豪迈,不愧是天才诗人之佳作。"

马鞍山李白研究所会长詹锳《20世纪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李白描写了富有特征的燕蓟风物和紧张激烈的征战场面,明显是对古题的继承,但诗中所表现的所向无敌的气势和乐观高亢的情绪却与古题的慷慨悲壮迥异,这样一种盛世之音,正源于诗人对唐朝前期强大国力的强烈自豪和高度自信。"

作者简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3]

视频

走进诗人李白

诗人李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