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凤仙花科

凤仙花科(学名:Balsaminaceae),双子叶植物纲凤仙花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附生或亚灌木,茎通常肉质,直立或平卧,下部节上常生根单叶螺旋状排列,对生或轮生,具柄或无柄,无托叶或有时叶柄基具1对托叶状腺体,羽状脉,边缘具圆齿或锯齿,齿端具小尖头,齿基部常具腺状小尖。花两性,雄蕊先熟,两侧对称,常呈180°倒置,排成腋生或近顶生总状或假伞形花序,或无总花梗,束生或单生,萼片3,稀5枚,侧生萼片离生或合生,全缘或具齿,下面倒置的1枚萼片(亦称唇瓣)大,花瓣状,通常呈舟状漏斗状囊状,基部渐狭或急收缩成具蜜腺的距;距短或细长,直,内弯或拳卷,顶端肿胀,急尖或稀2裂,稀无距;花瓣5枚,分离,位于背面的1枚花瓣(即旗瓣)离生,小或大,扁平或兜状,背面常有鸡冠状突起,下面的侧生花瓣成对合生成2裂的翼瓣,基部裂片小于上部的裂片,雄蕊5枚,与花瓣互生,花丝短,扁平,内侧具鳞片状附属物,在雌蕊上部连合或贴生,环绕子房和柱头,在柱头成熟前脱落;花药2室,缝裂或孔裂;雌蕊由4或5心皮组成;子房上位,4或5室,每室具2至多数倒生胚珠;花柱1,极短或无花柱,柱头1-5。果实为假浆果或多少肉质,4-5裂爿片弹裂的蒴果。种子从开裂的裂爿中弹出,无胚乳,种皮光滑或具小瘤状突起。

目录

凤仙花科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附生或亚灌木,茎通常肉质,直立或平卧,下部节上常生根。单叶,螺旋状排列,对生或轮生,具柄或无柄,无托叶或有时叶柄基具1对托叶状腺体,羽状脉,边缘具圆齿或锯齿,齿端具小尖头,齿基部常具腺状小尖。花两性,雄蕊先熟,两侧对称,常呈180°倒置,排成腋生或近顶生总状或假伞形花序,或无总花梗,束生或单生,萼片3,稀5枚,侧生萼片离生或合生,全缘或具齿,下面倒置的1枚萼片(亦称唇瓣)大,花瓣状,通常呈舟状,漏斗状或囊状,基部渐狭或急收缩成具蜜腺的距;距短或细长,直,内弯或拳卷,顶端肿胀,急尖或稀2裂,稀无距;花瓣5枚,分离,位于背面的1枚花瓣(即旗瓣)离生,小或大,扁平或兜状,背面常有鸡冠状突起,下面的侧生花瓣成对合生成2裂的翼瓣,基部裂片小于上部的裂片,雄蕊5枚,与花瓣互生,花丝短,扁平,内侧具鳞片状附属物,在雌蕊上部连合或贴生,环绕子房和柱头,在柱头成熟前脱落;花药2室,缝裂或孔裂;雌蕊由4或5心皮组成;子房上位,4或5室,每室具2至多数倒生胚珠;花柱1,极短或无花柱,柱头1-5。果实为假浆果或多少肉质,4-5裂爿片弹裂的蒴果。种子从开裂的裂爿中弹出,无胚乳,种皮光滑或具小瘤状突起。[1]

凤仙花科生长环境

喜阳光充足、温暖而湿涧的环境条件,不耐寒,耐阴,怕霜。对土壤适应性强,不需要很高的肥力,在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繁茂,忌干旱,否则会凋萎而造成叶片脱落。光照与温度喜光,也耐阴,每天要接受至少4小时的散射日光。夏季要进行遮荫,防止温度过高和烈日暴晒。适宜生长温度16-26℃,花期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0℃以上。冬季要入温室,防止寒冻。

凤仙花属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极度严格,通常适于降水量大或湿度大的森林中,林缘、山谷阴处、河岸、溪流和湖边湿洼地生长,它们也是构成林下植被的重要成分之一。

水角属植物水角生于湖边、沼泽湿地或水稻田中,海拔100米。[2]

凤仙花科分布范围

凤仙花科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及非洲,少数种在欧洲,亚洲温带地区及北美洲也有分布。水角属产于印度和东南亚,凤仙花属是本科中最大的属。我国凤仙花属植物种类繁多 , 资源丰富 , 现已知的达 240 余种 , 占世界的 1 /4, 为非洲产凤仙花的 2 倍以上。

凤仙花科物种分类

凤仙花属 Impatiens Linn.:侧生花瓣成对合生;果实为多少肉质,具4-5裂爿弹裂的蒴果。 水角属 Hydrocera Blume:全部花瓣离生;果实为肉质不开裂的假浆果。

凤仙花科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该科中的多种凤仙花色泽美丽、鲜艳,可栽培观赏。常见的有凤仙花,又名指甲花(见彩图),原产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南部,现世界各地都有栽培。花色多变,园艺品种很多。清初赵学敏的《凤仙谱》记载中国有 200多个凤仙花品种。凤仙花喜炎热,对土壤适应性强。喜潮湿而又排水良好的土壤,适当浇水则可延长花期。原产东非的玻璃翠茎肉质翠绿,透亮;花色鲜艳、美丽,扦插易活,是华北各省区常见的观赏植物。

经济价值

种子名急性子,也可榨油。[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