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涼霧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涼霧鄉位於利川市城區西部,地處東經108°45'—108°52',北緯30°13'—30°19',東與都亭、東城街道辦事處、元堡鄉團堡鎮接界,西與汪營鎮相鄰,南與忠路鎮沙溪鄉接壤,北與柏楊壩鎮、南坪鄉交界。國土總面積419.04平方千米(2017年)。[1]

鄉政府駐地涼霧山距市城區12公里,滬渝高速、利萬高速、宜萬鐵路、渝利高鐵在涼霧山交匯。轄4個工作站,45個行政村,522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44833人(2017年)。全鄉耕地面積5270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12.67%。土地肥沃,以黃棕壤、棕壤為主。

主產水稻、玉米、黃豆、洋芋、紅苕、油菜等糧食油料作物。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梨、蔬菜、黃連、蓴菜、金銀花、獼猴桃等,蓴菜、高山反季節蔬菜已初具規模。境內森林茂密,全鄉森林覆蓋率為74%。境內南部有部分草場,飼養畜禽有騾馬、黃牛、山羊等,生豬、肉雞、麻鴨、白鵝等,是利川城區居民肉、蛋、禽以及蔬菜的主要供應地。

中文名稱:涼霧鄉

外文名稱:Liangwu town

別 名:涼霧山

行政區類別:鄉

所屬地區:湖北利川

下轄地區:涼霧山、老場、官屋、鐵爐寨等

政府駐地:涼霧鄉兩匯路

電話區號:0718

郵政區碼:445401

地理位置:利川西

面 積:419.04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44833人(2017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龍船水鄉、花梨嶺天主教堂

機 場:恩施許家坪機場

火車站:涼霧站

車牌代碼:鄂Q

特產

利川蓴菜

蓴菜又名蒪菜、馬蹄菜、湖菜等,屬於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因其含有豐富的膠質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長期食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蓴菜在我國有4個較大產區:江蘇太湖地區、浙江西湖地區、四川螺吉山和湖北利川地區,其中又以湖北利川蓴菜最為有名,因此利川也被評為「中國蓴菜之鄉」。

旅遊

涼霧鄉歷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文物古蹟、風景名勝較多,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龍船水鄉景區風光秀麗、風景迷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避暑休閒的好地方。

神聖的花梨嶺天主教堂建於清光緒26年,總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是天主教宜昌教區的主要活動區。甘溪映雪、鐵爐寨龍泉寺、一品山寨、太平塘等著名的名勝古蹟形成了涼霧別具一格的特色旅遊。

天主教堂

花梨嶺天主堂,位於涼霧區花梨鄉李子槽,距利川城16公里。花梨嶺天主堂四周林木蒼翠,環境雅靜。始建年代不詳,曾先後有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荷蘭等外國傳教士來此傳教。

因外國傳教士和不法教民相勾結,欺田霸產,圖財害命,利川人民不堪屈辱,於光緒24年掀起震驚清廷「利川教案」,燒毀了花梨嶺教堂。

清政府派重兵將反洋教鬥爭鎮壓下去,並給教會賠償白銀,於光緒26年重修教堂,光緒帝親筆題匾:「敕建天主堂」。

現存的教堂分男教堂和女教堂。 女堂位於男堂東南100米處,為橫長木結構四合院。南北長68米,東西寬25.5米,有大小房屋數十間。

四周有厚厚的石牆,正面有66米石鋪走道直通垣門。男教堂建於一個小坡頂,磚石結構,四合院結構,長寬各30米,中間有一個小天井。禮拜堂穹頂、門窗拱形。白牆黑瓦,肅穆幽靜。

四周有略成八邊形的石砌圍牆,牆高7米,厚0.8米,東南角和西北角各築碉堡一座。正門有石梯百級下山,南面側門有石梯45級。花梨木教堂是研究利川人民信仰宗教的重要資料。

龍船水鄉

龍船水鄉景區原名水蓮洞,國家AAAA級風景區,距城區約10公里。水蓮洞有旱洞2000米,有大佛洞、觀音洞、舒心泉、樨牛洞等景點,布局合理,錯落有致,景致奇特。

水洞5000米是國內最長的水洞,被稱作「天下第一水洞」,洞內天柱峽、編鐘峽、鯉魚峽、九曲峽,環環相扣。

特別是九曲峽,狹窄而悠長(兩船相交都感困難),顯得格外寧靜謐然,奇特詭譎。洞內次生化學沉積物發育齊全,石柱、石筍、石花、石幔別具一格,或晶瑩如玉,如燦爛如金,或粗如浮圖,或細如粉絲,各種景物維妙維肖,猶如一座富麗堂皇的地下宮殿。

行政沿革

涼霧古屬巴國地。秦漢屬南郡蠻地。北周屬亭州鹽水縣地。唐屬清化郡清江縣地。宋屬夔州路都亭鄉地。元屬施州清化縣都亭鄉地。明屬施州都亭里地。

清屬都亭里。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併入利川縣,其地屬都亭里。民國初屬都亭里。

1925年為6區。1932年編查保甲,屬一區涼霧山聯保。

1937年屬一區,長堰塘聯保併入涼霧,納水溪聯保併入興隆場。

1940年屬都亭實驗鄉。

1941年屬涼霧鄉、黃瑞鄉。

1949年建國後涼霧鄉屬一區,黃瑞鄉屬七區。

1952年9月設十區。

1956年改稱黃瑞區。

1958年更名馬前人民公社。

1971年恢復馬前區。

1975年黃泥塘、石門劃出組建黃泥塘人民公社,劃出老屋基、花台、新國、新林、茅峰組建老屋基人民公社。馬前區改稱馬前人民公社。

1975年9月將屯上、花梨、旗杆從城關區分出,與汪營區白果3個大隊合併,設涼霧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社並區,涼霧與馬前人民公社合併為涼霧區,劃桃園鄉歸元堡區。

1986年9月撤縣建市,劃出大塘鄉組建西城街道辦事處。

1996年12月撤區建鄉,改稱涼霧鄉。全鄉下轄涼霧、旗杆、馬前、花梨、高洞、納水、官屋、鐵爐、車羅9個管理區,45個村,522個村民小組。

2001年7月,各管理區更名為工作站,全鄉轄45個村,522個村民小組。

傳說人和場西南一公里陳家大灣陳世凱在清、康熙年間任浙江提督。其母病故,朝廷派欽差來此祭奠,時逢大霧瀰漫,欽差問及自然環境地名,認為東有天生橋,西有地沉橋,南有人和洞,北有盤龍洞和高聳入雲的譚家寨。天時、地利、人和包含其中,而且涼風襲人,霧氣滿天,場應以「涼霧山」為名,因此得名。民國時為涼霧鄉。1949年屬城關區……1961年為屯上公社,1975年撤區設社,1984年撤社建區。

1996年12月撤區設鄉,面積399.8平方千米,人口6.2萬人,轄高橋、雙河、白果、兩河、納水、海洋、池河、馬前、關東、陶家溝、板料溪、高華、七里溝、繼昌、五四林場、水源、池谷、莊屋、大包、涼霧、老場、諸天、花梨、李子、盤龍、旗杆、陳谷、雙井、獅子、老河、大岩、官屋、九渡、群峰、水源頭、連台、鍾靈、小青埡、鐵爐寨、青龍山、山岔口、紙坊壩、車羅河、石馬、武陵、三角莊46個行政村。

2004年,鄉政府駐涼霧,人口68010人,面積425平方千米,轄鐵爐寨、官屋、老河、鍾靈、九渡、群鳳、水源頭、大岩、蓮台、雙井、陳谷、旗杆、獅子、高華、繼昌、七里溝、板料溪、陶家溝、馬前、關東、車羅洞、三解、石馬、武陵、三岔、小青埡、紙紡、青龍、花梨、諸天、李子、盤龍、莊屋、水源、老場、大包、池谷、涼霧、池河、兩河、納水、海洋、雙河、白果、高橋45個行政村。

視頻

利川市涼霧鄉馬前趕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