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岑參所作詩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岑參所作詩詞)

岑參詩作
圖片來自搜狗網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此詩寫作者赴北庭途經涼州在河西節度府作客,與老朋友歡聚宴飲的景況,同時寫到了涼州的邊境風格及民俗風情。全詩格調豪邁樂觀,尤其把夜宴寫得興會淋漓,充滿了盛唐的時代氣象。

作品原文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涼州:唐朝河西節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肅武威。館:客舍。判官:唐代節度使、觀察使下的屬官。

⑵城牆上。唐王昌齡《出塞》詩之二:「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乾。」

⑶涼州:一作「梁州」。

⑷城:一作「里」。里是後人加上去的。

⑸胡人: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稱呼。半解:半數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⑹蕭蕭:象聲詞。此處形容風聲。漫漫:形容黑夜漫長。

⑺河西:漢唐 時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此處指河西節度使,治所在涼州。故人:舊交;老友。

⑻花門樓:這裡即指涼州館舍的樓房。貧賤:貧苦微賤。唐崔顥《長安道》詩:「莫言貧賤即可欺,人生富貴自有時。」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白話譯文 彎彎的月兒爬上了涼州城頭,城頭的月兒升空照着全涼州。

涼州方圓七里住着十萬人家,這裡的胡人半數懂得彈琵琶。

動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腸欲斷,只覺得風聲蕭蕭兮長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別以來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門樓前又見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貧賤中變老?

人生一世能有幾回開懷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須痛飲醉倒。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改任河西節度使時,岑參曾暫駐涼州,結識了一些朋友;天寶十二載(753年)哥舒翰任河西節度使,其僚屬如高適、嚴武等也與岑參是老熟人,所以當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赴北庭途經涼州時,就有很多老朋友前來迎送,常歡聚夜飲。此詩寫的就是與河西幕府的老同事們的一次歡聚夜飲。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首先出現的是城頭彎彎的明月。然後隨着明月升高,銀光鋪瀉,出現了月光照耀下的涼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從地平線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頭上繼續升高。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這是隨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現了涼州的全貌。「涼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陝西漢中市)。這是因為後人看到「七里十萬家」,認為甘肅涼州沒有這種規模而妄改的。其實,唐前期的涼州是與揚州、益州等城市並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萬家」,正是大筆淋漓地勾畫出這座西北重鎮的氣派和風光。而下一句,就更見出是甘肅涼州了。涼州在邊塞,居民中少數民族很多。他們能歌善舞,多半會彈奏琵琶。不用說,在月光下的涼州城,蕩漾着一片琵琶聲。這裡寫出了涼州城的歌舞繁華、和平安定,同時帶着濃郁的邊地情調。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仍然是寫琵琶聲,但已慢慢向夜宴過渡了。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滿城琵琶聲,乃是指宴會上的演奏。「腸堪斷」形容琵琶動人。「風蕭蕭兮夜漫漫」,是空曠而又多風的西北地區夜晚所給人的感受。這種感受由於「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強了。

以上六句主要寫環境背景。詩人吸取了民歌的藝術因素,運用頂針句法,句句用韻,兩句一轉,構成輕快的、詠唱的情調,寫出涼州的宏大、繁榮和地方色彩。最後一句「風蕭蕭兮夜漫漫」,用了一個「兮」字和疊詞「蕭蕭」、「漫漫」,使節奏舒緩了下來。後面六句即正面展開對宴會的描寫,不再句句用韻,也不再連續使用頂針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兩句重複「故人」二字,見出情誼深厚。因為「多故人」,與各人離別的時間自然不盡相同,所以說「三五春」,下語是經過斟酌的。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二句接「故人別來三五春」,意思是說:時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黃的季節了;歲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貧賤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趕快建立功業。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