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淨損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淨損失是中國的一個專有文化術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淨損失是一個經濟學術語。由於壟斷、關稅、配額、稅收或其他扭曲所引起的實際收入的損失,或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的損失。例如,當壟斷企業抬高價格時,消費者滿足方面的損失大於壟斷企業收益方面的收穫,其差額即壟斷引起的社會淨損失。

淨虧損和淨損失的比較

淨虧損是相對於淨利潤的概念,是指利潤是負值。根據會計恆等式可知,收入-費用=利潤,若利潤大於0,其正值被稱為淨利潤;若利潤小於0,其負值被稱為淨虧損。

淨損失屬於度量福利變化的工具,是指未達到理想運行狀態的市場給社會帶來的成本。一般而言,淨損失包括由於偏離競爭性均衡而導致的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的損失之和。

淨損失和匯兌淨損失的比較

淨損失和匯兌淨損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匯兌淨損失指匯兌工作中匯兌損失抵消匯兌收益後的實際損失,屬於匯兌損益的內容之一,匯兌損益指由於記賬本位幣匯率的變動而產生的外匯兌換損益,是企業會計工作中財務費用核算的項目。企業所發生的匯兌淨損失在會計處理上應當通過「匯兌損益」的借方二級科目以及「銀行存款」的貸方二級科目核算。

術語解釋

壟斷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縱貿易,後來泛指把持和獨占。在資本主義經濟里,壟斷指在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高度發展的基礎上,一個大企業或少數幾個大企業對相應部門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獨占或聯合控制。

關稅是指國家授權海關對出入關境的貨物和物品徵收的一種稅。

配額是指一國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對某些敏感商品的進口或出口進行數量或金額上的控制,其目的旨在調整國際收支和保護國內工農業生產,是非關稅壁壘措施之一。

稅收,是指國家為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規範形式,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