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冷家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冷家庄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1.9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等,以渔业生产为主。

概况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高姓来此定居。在后不久,冷姓15世祖冷云登迁来。经两姓共议,命村名为冷家庄。后有姜姓、王姓等自外地迁来定居。 冷家庄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22′,北纬36°42′。东与董家庄相连,西隔海与凤城港相望,南濒黄海,北与邵家庄、张家庄相邻。原属大辛家镇,2000年12月大辛家镇撤销后,隶属留格庄镇。西北距乳即一级公路9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距市政府驻地25公里。 2002年,全村有666户,1701人。有冷、姜、王、高、辛、张、崔、董、于、邵、刘等11姓,均为汉族,其中冷姓人口较多。[1]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姜文军由南庄张九川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0年成立党支部,高明章、姜在溪先后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曾组织民兵、青年与日伪军在海上作战两次,积极参与支前南下等工作。 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41人。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8个,党员80名。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有高明章、姜在溪、冷作述,冷绍木、姜在俊、冷广述、高秀章、王庆平。1997年10月起,姜兴春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8月,冷董联合行政村成立并设村公所,村长为冷世秀。1948年,两村又分设为独立行政村。1958年8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4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后,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冷世秀、王良甫、冷绍木、姜在俊、姜福俭、王庆国、姜在暖、王庆洪、姜兴华、王英力、王庆平。1999年4月,王庆平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主任,一个多月后辞职,由副主任王英力代理村委主任。 1999年2月,本村被烟台市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安全文明村。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15年,成立私立冷董小学。1942年,成立公办冷董小学。1957年,成立南岛完小。1970年,南岛完小改为南岛联中,学生200余人。1972年,由联办村共同出资2.2万元,修建新校舍36间。1978年,本村出资2.7万元,新建小学校园,其中校舍24间。1984年,南岛联中改为联小。后与本村小学合成南岛学区小学,有教职工18人,在校学生247人。后学校出资2万余元,新建图书阅览室4间,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88年,南岛联小建成烟台市级"花园式学校"。1990年,被烟台市教育局评为实验室达标学校。1999年,建成烟台市级"规范化学校"。自建国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6人。 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派人外出学习。到2000年,村民中获取农业、水产、制冷等方面技术职称者20余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7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多半糠菜少半粮。建国后,村https://img.zjol.com.cn/mlf/dzw/zjczw/czjsb/201901/W020190121576927905186.jpeg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于浙江城镇网 ]]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75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00公斤,全村收入52万元。2000年,全村收入500余万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20多台,摩托车100余辆,电话433部,彩电500余台,电冰箱380台,洗衣机75台,VCD14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均为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7平方米。1986年后,村逐步规划街道和房屋建设,先后用工1000多个,投资15万元,拆迁旧房87间。至2002年,建新房1000余间,全为瓦房,人均居住面积23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6年,建起了合作医疗站,为本村和邻村群众治病,对老人及重病人上门打针送药。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同年投资12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79年,村投资2.6万元,补助村民一次性购买电视机260台,成为海阳第一个电视村。1981年,购买16mm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85年,投资25万元,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0年8月,在原大辛家镇率先安装上了有线电视。1978年,建起了设施齐全的幼儿园。1985年起,村对考入中专的学生奖500元,考入大专院校的奖1000元。对60岁以上老人先后发放福利折款50万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