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冷劲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冷劲松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冷劲松教授博士生导师[1]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2]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

人物经历

1996年获工学博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光纤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十一五”及“十二五”新材料领域指南编写组专家,2009年当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全球共40余人,大陆地区2人),亚太智能和纳米材料委员会(APCSNM)主席,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航空学会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旅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会员。2006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09年入选辽宁省海内外“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011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

学习工作经历:

1986.7-1990.7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本科毕业。

1990.9-1996.5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专业博士毕业。

1993-1996: 助教,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

1996-1997: 讲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

1997-1998: 副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

1998-2000: 研究员,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

2000-2002:研究员, 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RMCS),英国国防科学院,英国。

2002-2004:研究员,英国ASTON大学, 英国。

2004: 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 中国。

社会任职:

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会员。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

旅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智能材料和结构系统、光纤传感器、复合材料无损评价、光电子通讯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材料系统和结构系统、光纤传感器、结构健康监控、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工艺技术、可变翼飞行器、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光纤通讯和微波光电子器件、微机电系统(MEMS)等。

冷劲松
冷劲松教授

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材料系统和结构系统、光纤传感器、结构健康监控、可变形飞行器、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电致活性聚合物(EAP)、智能空间展开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纳米复合材料、智能无人机等。出版著作3本,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收录89篇,总引用次数412次,其中他引258次,影响因子超过3的文章有11篇,H因子为10,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6次,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邀请报告2次,多次作为大会主席/副主席、国际顾问/学术会委员组织召开国际会议。先后主持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备部预研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等多项课题,作为项目首席带头申请总装备部和科技部973重大项目。曾经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2),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1项排名第4、2项排名第5)。

主要贡献

于1996年应邀出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青年科学家论坛并作特邀报告,曾多次作为分会议主席主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先后主持和参与了总装备部重点预研项目、航天部基础预研项目、国防科技基金、新加坡教育部项目、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项目等课题多项,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英国和新加坡访问工作的六年期间,还先后参与和主持完成了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新加坡国家教育部(MOE)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获得高度评价。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90篇,被四大检索收录近50篇,与杜善义院士等合著 "智能材料系统和结构"专著1本,200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获得4项中国专利,另有3项中国专利已经获得受理,所著专著和论文被同行专家多次引用,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担任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Optics and Laser in Engineering, Sensors and Actuators 等多个国际知名杂志审稿人。从1993年开始担任副导师和导师,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十多人。目前承担的研究项目包括总装备部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航天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海外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

获奖记录

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2),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排名第4、排名第5)[4]

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5]

2020年11月,获得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