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农田水利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农田水利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1]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2]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词解释

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情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科学。“灌溉与排水(irrigation and Drainage)”是世界上对本课程的一般命名,我国习惯称为“农田水利学”,原苏联称为“水利土壤改良”。

研究对象

1.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及其调节措施 农田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措施是灌溉与排水。

(1)研究农田水分、盐分运动规律,以及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2)研究不同地区灌溉工程形式及其规划设计方法;

(3)研究灌溉与排水工程的管理方法。

2.研究地区水情及其调节措施

地区水情是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情况及其动态。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有:

(1)蓄水保水措施

(2)地区间调水、排水措施

我国状况

水资源

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

课程阅读: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

灌溉与排水

夏商时期,黄河流域就出现了“沟洫”,即兼作灌溉排水的渠道。

公元前六世纪,楚国人民兴建了芍陂,利用洼地建筑了长约100里的水库。

公元前四世纪,魏国西门豹治邺时,创建了引障十二渠。

公元前三世纪,李冰在四川兴建了我国古代最大的灌溉工程——都江堰。

隋、唐、宋时期,中国农田水利进入巩固发展时期。太湖下游兴建圩田、水网,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放於;同时水利法规渐趋完备,唐有《水部式》,宋有《农田水利约束》等。

元、明、清时期,农田水利进一步发展,明天启年间,《农政全书》问世,书中记载了我国农田水利史;《泰西水法》为我国介绍西方水利技术的最早述著。

19世纪末,西方灌溉与排水技术在中国开始应用,20世纪30年代,陕西省建成泾惠、渭惠、梅惠等大型自流灌区。

建设成就

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据2003年末统计,全国水库从解放初的20多座增加到85153座,全部水库总库容 5658亿立方米。

累计加固新修堤防27.87万公里,全部堤防保护耕地面积 65813万亩,初步形成了七大江河的防洪工程体系。

全国供水能力从10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5800多亿立方米,其中城市供水量达到470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为96.8%。

万亩以上灌区处数 5729处,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 37866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4亿亩发展到8385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 29164万亩,基本形成全国农田灌溉总体格局。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89.71万平方公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