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窺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內窺鏡

內窺鏡是集中了傳統光學、人體工程學、精密機械、現代電子、數學、軟件等於一體的檢測儀器。一個具有圖像傳感器、光學鏡頭、光源照明、機械裝置等,它可以經口腔進入胃內或經其他天然孔道進入體內。利用內窺鏡可以看到X射線不能顯示的病變,因此它對醫生非常有用。例如,藉助內窺鏡醫生可以觀察胃內的潰瘍或腫瘤,據此制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

簡介

最初的內窺鏡是用硬質管做成的,發明於100多年前。雖然它們逐漸有所改進,但仍然未能被廣泛使用。後來,在20世紀50年代內窺鏡用軟質管制作,因而能在人體內的拐角處輕易地彎曲。在1965年,哈羅德·霍普金斯在內窺鏡上安裝了柱狀透鏡,使視野更為清楚,今天的內窺鏡通常有兩個玻璃纖維管,光通過其中之一進入體內,醫生通過另一個管或通過一個攝像機來進行觀察,有些內窺鏡甚至還有微型集成電路傳感器,將所觀察到的信息反饋給計算機。1795年,德國Bozzini從自然腔道進入,開創了內窺鏡的起源。1835年,內窺鏡之父Antoine Jean Desormeaux使用煤油燈作為光源,通過鏡子折射觀察膀胱的情況。世界上第一個內窺鏡是1853年法國醫生德索米奧創製的。內窺鏡是一種常用的醫療器械。由可彎曲部分、光源及一組鏡頭組成。使用時將內窺鏡導入預檢查的器官,可直接窺視有關部位的變化。最早的內窺鏡被應用於直腸檢查。醫生在病人的肛門內插入一根硬管,藉助於蠟燭的光亮,觀察直腸的病變。這種方法所能獲得的診斷資料有限,病人不但很痛苦,而且由於器械很硬,造成穿孔的危險很大。儘管有這些缺點,內窺鏡檢查一直在繼續應用與發展,並逐漸設計出很多不同用途與不同類型的器械。

評價

1897年,德國人哥·基利安設想支氣管鏡。20多年以後,在美國人瓊·薛瓦利埃·傑克遜的推動下,支氣管鏡進入了實用階段。不久,在常規的肺病檢查中開始使用這種支氣管鏡。1862年,德國人斯莫爾創造了食道鏡。1903年,美國人凱利創製了直腸鏡,但是到1930年後才開始普遍使用。1913年,瑞典人雅各布斯改革了胸膜鏡檢查法。1922年,美國人欣德勒創立了胃鏡檢查法。1928年,德國人卡爾克創立了腹鏡檢查法。1936年,美國人斯卡夫進行了腦室鏡檢試驗,直到1962年,才由德國人古奧和弗累斯梯爾創立了腦室鏡檢法。從此形成一整套鏡檢法系列現代意義的內窺鏡檢查是隨着光導纖維內窺鏡的發明而逐漸形成的。進入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開發的「玻璃纖維」受到各個領域的廣泛關注。早在20世紀30年代,已有用於光纖內窺鏡傳導光線的光纖,但由於光線在傳輸過程中損耗率過高,傳輸光信號的光導纖維一直沒有取得進展。光導纖維內窺鏡是一條細長柔軟的管子,管內有一束導光的玻璃纖維,兩端各裝有一個透鏡。檢查時將管子一端插入人體內部待查器官,從另一端即可看見器官內部的情況。內窺鏡通常附有照明光源,有些還配備了進行手術治療的器具,如激光器等。在光傳輸機理中引入了光纖,視頻鏡頭成為圖像捕捉的首選。能夠同時拍攝照片的內窺鏡是1964年誕生的「纖維內窺鏡」。到60 年代,內窺鏡才具有圖像捕捉和測量能力。1975年左右,胃照相機的時代走到了盡頭,完全被「纖維內窺鏡」所替代。中國纖維光學專家張振遠承擔國家地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系列光纖傳象束及工業內窺鏡規模化生產技術研究」,技術達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並建立了國內唯一能批量系列生產傳象束及內窺鏡的生產基地。[1]

參考文獻

  1. 內窺鏡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