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养生主

增加 1,766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养生主</big>'''|-|<center><img src=https://img1.baidu.com/it/u=1277409348,3130895058&fm=253&fmt=auto&app=138&f=JPEG?w=500&h=375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85%BB%E7%94%9F%E4%B8%BB&step_word=&hs=0&pn=17&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4047750963%2C507829650&os=2090000191%2C593077305&simid=4047750963%2C507829650&adpicid=0&lpn=0&ln=1357&fr=&fmq=1670538795626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img.doc.xuehai.net%2Fpic%2Fcbef992332058500970c231498449cb7ea393339%2F1-810-jpg_6-1080-0-0-1080.jpg%26refer%3Dhttp%3A%2F%2Fimg.doc.xuehai.net%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3130762%26t%3D580daae4a081e198b93a762d3736aefc&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15v_z%26e3Bx7jiwt_z%26e3BgjpAzdH3Fkvkjulldnndacbcaal0avdn89lb99lvk0jwnlnnnl_z%26e3Bip4s&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IsMSw1LDYsNCw4LDc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File:align= light|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中文名;养生主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地 位;为人类树起一面维护生命的大旗
|- | align= light|类 别;文言文
选 自;《庄子》
|}
《[['''养生主''']]》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创作的一篇文章,载于《[[庄子·内篇]]》。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 [[ 规律 ]] ,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第三部分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安时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 文章 ]] 描写生动形象,细节刻画精细入微,寓说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横生,富于启发意义。<ref>[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518/20/6850818_836572827.shtml 《庄子·养生主》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360个人图书馆 , --2019年5月18日</ref>
==作品原文==
吾生也有涯2,而知也无涯3 。以有涯随无涯4,殆已5!已而为知者6,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7,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8,可以保身,可以全生9,可以养亲10,可以尽年11。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2,手之所触,肩之所倚13,足之所履14,膝之所踦15,砉然向然16,奏刀騞然17,莫不中音18。合于《[[桑林]]》之舞19,乃中《[[经首]]》之会20。文惠君曰:“嘻21!善哉!技盖至此乎22?”庖丁释刀对曰23:“臣之所好者道也24,进乎技矣2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26。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27。方今之时28,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29,官知止而神欲行30。依乎天理31,批大郤32,导大窾33,因其固然34,技经肯綮之未尝35,而况大軱乎36!良庖岁更刀37,割也38;族庖月更刀39,折也40。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41。彼节者有间42,而刀刃者无厚4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4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45,每至于族46,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47,视为止48,行为迟49。动刀甚微50,謋然已解51,如土委地5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 [[ 踌躇 ]] 满志53,善刀而藏之54。”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55。”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56:“是何人也?恶乎介也57?天与,其人与58?”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59,人之貌有与也60。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白话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 [[ 知识 ]] ,真是累人啊!已经追逐知识的人,可真是疲倦呀。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沿着名誉与刑罚的缝隙间形成的道路走,遵循了这条人生的正道,那就可以保养身体,可以保全天性,可以修炼精神,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给文惠君宰牛,全身与牛接触,手触之处,肩顶之处,足踩之处,膝抵之处,牛的皮骨分离的声音哗啦啦地响成一片。进刀解牛时嚯嚯有声,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动作应和着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像是应和经首乐章的节拍。文惠君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步?”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的范围。我开始宰牛时,所见到的都是整头的牛。过了三年之后,再看牛就可以看到牛体的结构部件而不是整头牛了。时至今日,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 [[ 眼睛 ]] 看。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我顺着牛身天然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刀刀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去;牛体中经络筋骨纠结的容易碍刀的地方,我的刀都绕开走而从未碰到过,何况那些巨大的牛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那是他们用蛮力硬割的结果;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那是他们硬砍把刀砍断的。我手头这把刀都已经用了十九年了,用它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完好无缺。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那宽宽绰绰的地方运起刀刃来还有很多余地呢。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每次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还是十分警惕,目光盯住那一点,慢慢动手,运在刀上的力气很轻很小。最后哗啦一声,整条牛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堆积在地上一般。然后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领悟到了养生的 [[ 道理 ]] 。”
公文轩看见右师,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造成的呢?”右师说:“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上天让我只生有一只脚,按照一般人的样子,老天是要给我两只脚的。因此可知是老天有意让我长一只脚的,不是人为造成的。”
生活在沼泽地里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精神虽然很饱满,但并不快乐。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三声就走了。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 [[ 朋友 ]] 吗?”回答说:“当然是的。”“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秦失说:“当然可以。一开始我把他当成一般人看待,现在我不这样看了。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那些在哭丧的人,一定有不想吊唁却要来吊唁,不想痛哭而痛哭的情况。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永远不会有熄灭的时候。
==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历史上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沧桑巨变,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和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中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找缝隙求余地,避免被摧残或奴化,以保全本性,修养延续精神 [[ 生命 ]]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论述以“无己”顺应自然,藏锋慎用,警惕地在夹缝中求自在宽绰,避免被残酷专制统治毁灭;强调“不失己(不自丧)”,保全本性,提高精神境界,延续精神生命。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文惠君基本理解到的东西。但是,庄子想要表达的可不止这些。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 [[ 顺其自然 ]] ,此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在作者看来,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就好比牛身上的筋腱和骨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像筋骨碰坏刀刃那样,对于人自身有损害。因此,为了保全性命不受损害,人应该“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学会在矛盾的夹缝中求生存。这就像解牛一样,只要刀刃沿着筋、骨的缝隙间游动,不要碰着筋腱和骨头,就会保持锋利,不被损伤变钝。庖丁解牛能达到“游刃有余”境界的原因在于“好道”,而道就是事物的规律性。牛体有它天然的结构,庖丁从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了它的结构,因此解起牛来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井然有序,合乎 [[ 韵律 ]] 。这就是说明要熟练地掌握事物,首先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庖丁刚开始解牛的时候,“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已经掌握了牛体的结构;经过长达十九年的实践,终于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这一发展过程充分说明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认真的实践过程。在技术极为纯熟以后,庖丁解牛时仍然不敢掉以轻心,他“每至于族,见其难为”,就“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这其中的道理是 [[ 深刻 ]] 的。
作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要 [[ 顺应自然 ]] 之道,把它作为处世的常法。不要为善去追求功名,也不要为恶而遭受刑辱,要善于避开一切矛盾、是非,“以无厚入有间”,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这样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样的养生之道,实际上是从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思想发展而来,反映了庄子避害全生的思想。这种处世哲学曾给后世处在危乱时代的人们或悲观失意的人在避世免祸的行为上以精神安慰,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由此也产生了“游刃有余”“ [[ 踌躇满志 ]] ”等脍炙人口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章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的情况,分别用触、倚、履、踦来表现手、肩、足、膝不同部位的不同动作,用“砉然”“騞然”“謋然”来表现声音大小不同的细微差别,用词准确,描写精当。其他如写解牛之声“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写庖丁解牛之后“提刀而立”“踌躇满志”的神态,更显得挥洒自如,引人入胜。文章结构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它由六段组成,第一段为全文的纲领,总论养生之道。以下四段分别讲述四个寓言故事。最后一段以薪尽而火传为喻,总结全文,进一步说明顺应自然之道即为养生之要这一中心。这种独具特色的连环式的结构,是《[[庄子]]》所特有的。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家贫,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其哲学思想达到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 [[ 寓言 ]] 故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 [[ 发展 ]] 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传世作品收入《[[庄子]]》一书。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t08019fs2rz|480|270|qq}}
<center>【柳州劝谦学堂】陈思量《庄子选》养生主第三包篇181123</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630 中國文化史]]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