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六月霜為菊科艾屬植物奇蒿,常綠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叢生,細硬,節間短。葉對生或3枚輪生,密集,狹披針形,長0.5~2厘米,寬0.1~0.2厘米。
六月霜Monochasma sauatieri Franch
別名:廣東土牛膝、千層樓、千層矮、奇蒿、劉寄奴、南劉寄奴、千粒米、金寄奴、烏藤菜、珍珠蒿、九里光、野馬蘭頭、化食丹、白花尾、苦婆菜、細白花草黑補標、黑艾
分類:多年生草本花卉
盛花期:夏季
目錄
六月霜的形態特徵
組織構造
六月霜為菊科艾屬植物奇蒿,常綠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叢生,細硬,節間短。
莖,表皮為一列扁圓形或卵圓形細胞,表面觀呈長條狀多角形。其上有由2~8個細胞組成的非腺毛。皮層由5~7層卵圓形薄壁細胞組成。莖的橫切面環列大小不等的維管束,由木質部、韌皮部、韌皮纖維組成。木質部多見螺紋導管,少見網紋,具緣紋孔,直徑5~8μm ,木化。纖維成束,淡黃色,兩端較尖,大小不等,長15~498μm,直徑9~16μm,有的具單斜紋孔,木化。髓由類多角形細胞組成,木化。
六月霜的帶花全草,其生藥性狀為:莖圓柱形,長短不等,直徑2~4mm,表面棕黃色或棕褐色,有縱條紋。質硬而脆,折斷面黃白色,邊緣有纖維露面,中央有疏鬆的髓。
葉
葉互生,多乾枯皺縮或脫落,展平後呈短圓狀或卵狀披針形,基部漸狹成短柄,不分裂,頂端漸尖,邊緣有密鋸齒,葉表面暗綠色,背面灰綠色,均密被白毛,質脆,易破碎。枝梢生黃色小花,密集成穗狀花序。氣微芳香,味淡。
葉,上表皮細胞表面觀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較少。類圓形或長圓形,長11~13μm,直徑7~9μm,不定式和不等式。非腺毛較少,由2~6個細胞組成,長7~97μm,直徑4~11μm。柵欄細胞一列,海綿細胞3~5層均含草酸鈣簇晶,直徑4~15μm,葉脈處上下表皮下方有3~4層厚角細胞。維管束外韌型,由木質部、韌皮部及中柱鞘纖維組成。下表皮形狀與上表皮相似,但氣孔與非腺毛較多。
花
六月霜的花淡紅色,單生葉腋,苞片2枚,花萼4裂,鍾狀,花冠唇形,5裂,雄蕊4枚,2強,子房上位,2室。
花,花粉粒類球形,具三個萌發孔,表面具刺疣,花瓣表面觀表皮細胞為長 條形或長條狀多角形,邊緣具有非腺毛,由2~5個細胞組成。卷片表皮細胞呈長條形或長條狀多角形,有氣孔分布。
六月霜的花期花7~9月。
果
六月霜的蒴果,長圓形,先端尖銳,具縱溝。
六月霜的果期8~10月。
六月霜的生態習性
六月霜多生長在山坡林邊、灌叢下及荒山草地。
=六月霜的分布區域
六月霜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1]
六月霜的食療或藥用價值
藥用價值
中藥屬性
含揮髮油,主要成分有黃酮苷、酚類、氨基酸等。全草入藥,東南各省稱「劉寄奴」或稱「南劉寄奴」,有活血、通經、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消食之效,民間用於治療腸、胃及婦疾患,亦用於治血絲蟲病,還可代茶泡飲作清涼解熱藥。
-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洗淨,鮮用或曬乾。
- 性味歸經:辛、苦,平。
- 功能主治:清暑利濕,活血行瘀,通經止痛。用於中暑,頭痛,腸炎,痢疾,經閉腹痛,風濕疼痛,跌打損傷;外用治創傷出血,乳腺炎。
-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或干品研粉敷患處。
- 注意:孕婦忌服。
-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藥理屬性
- 功用主治:性味歸經:苦。溫,歸心、肝、脾經
- 破血通經,斂瘡消腫。治經閉症瘕,胸腹脹痛,產後血瘀,跌打損傷,金瘡出血,癰毒焮腫。
-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用藥禁忌
- 氣血虛弱,脾虛作泄者忌服。
- 《衛生易簡方》:不可過多,令人吐利。
- 《本草經疏》:病人氣血虛,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常用選方
- 治血氣脹滿:劉寄奴穗實為末。每服15克,煎酒服。(《衛生易簡方》)
- 治產後惡露不盡,臍腹疞痛,壯熱憎寒。咽干煩渴:劉寄奴、知母(焙)各50克,當歸(切,焙)、鬼箭羽各100克,桃仁(去皮、尖、雙仁,炒)75克。上五味粗搗篩。每服20克,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空心食前。(《聖濟總錄》劉寄奴湯)
- 治產後百病血運:劉寄奴、甘草。上二味等分,銼如麻豆大。每服25克,先以水二盞,入藥煎至一盞,再入酒一盞,再煎至一盞,去渣,溫服。(《聖濟總錄》劉寄奴湯)
- 治被打傷破,腹中有瘀血:劉寄奴、延胡索、骨碎補各50克。上三味細切,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復內酒及小便各一合,熱溫頓服。(《千金方》)
- 斂金瘡口,止疼痛:劉寄奴一味為末,摻金瘡口,裹。(《本事方》劉寄奴散)
- 治風入瘡口腫痛:劉寄奴為末,摻之。(《聖惠方》)
- 治湯火瘡:劉寄奴為末,先以糯米漿,用雞翎掃傷著處,後摻藥末在上,並不痛,亦無痕。大凡傷著,急用鹽末摻之,護肉不壞,然後藥敷之。(《本事方》)
- 治赤白下痢:劉寄奴、烏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如宜方》)
- 治霍亂成痢:劉寄奴草煎汁飲。(《聖濟總錄》)
- 治大小便血:劉寄奴為末,茶調,空心服10克。(《瀕湖集簡方》)
- 治毒蛇咬傷:劉寄奴15,天胡妥30,青木香15。水、酒煎服。方中劉寄奴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為君藥。(《江西民間草藥》)
- 治跌打損傷:劉寄奴15-24g,酌加黃酒或酒、水各半,燉1小時,溫服日2次。方中劉寄奴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為君藥。(《福建民間草藥》)
- 治小兒驚風,疳積瀉:劉寄奴30g。水煎服;疳積瀉,加雞肝煎服。方中劉寄奴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為君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驗方薈萃
第一方
消化不良,疳積。
鮮奇蒿30~60克。
水煎服,每日2劑,連服3~5天。
第二方
絲蟲病、象皮腿。
奇蒿根120克。
水煎服。
第三方
扭挫傷腫痛。
鮮奇蒿30克,米酒適量。
酒水各半煎,或搗爛絞汁,沖熱酒服。
第四方
經閉腹痛。
奇蒿30克,紅糖30克。
水煎去渣,沖人紅糖,加適量米酒服。
第五方
外傷出血。
奇蒿適量。
烘乾,研細末,干灑傷口;或用鮮葉,搗爛外敷傷口。
第六方
急性乳腺炎初起。
奇蒿30~60克。
水煎服,每日1劑。
第七方
產後惡露不盡。
奇蒿30克,桃仁6克,大血藤30克,益母草20克,紅糖15克。
水煎,加紅糖,分2次服。
第八方
夏季受熱口渴。
奇蒿30克,麥冬15克。
水煎服。
第九方
急性尿路感染。
奇蒿30克,竹茹20克,車前草30克。
水煎服。
藥理作用
對肝臟的作用
陰行草(即北劉寄奴)濃縮煎液可使醋酸棉酚引起的大鼠高血清谷丙轉氨酶(SGPT)明顯下降;對麻醉犬和大鼠有明顯利膽作用.劉寄奴總生物鹼和總黃酮均能防治醋酸棉酚肝損害引起的大鼠高SGPT,是劉寄奴煎劑防治棉酚肝損害的有效成分。
抗菌作用
陰行草對宋內痢疾桿菌、志賀痢疾桿菌有殺菌作用,對福氏痢疾桿菌、鮑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及變形桿菌有抑菌作用。[2]
中醫傳承
蛇傷
鮮葉適量、白糖少許,搗爛,外敷患處(東坂·巫太雲);或鮮根適量,搗爛,外敷患處(甲柄·鍾首盛)。
爛腳
鮮葉、魚腥草各適量,搗爛,外敷患處(東坂·巫太雲)。
疔瘡癤腫
鮮嫩葉適量,嚼爛,外敷患處,有拔膿消腫的作用(東坂·巫聲來)。
外傷出血
鮮葉適量,嚼爛,外敷患處(東坂·巫太雲,橋下·雷河,三房·鍾秀龍)。
各家論述
- 《本草經疏》:「劉寄奴草,其味苦,其氣溫,揉之有香氣,故應兼辛。苦能降下,辛溫通行,血得熱則行,故能主破血下脹。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則令人痢矣。昔人謂為金瘡要藥,又治產後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故也。」
- 《本草匯》:「劉寄奴,入手少陰、足太陰經。通經佐破血之方,散郁輔辛香之劑。按劉寄奴破血之仙劑也,其性善走,專入血分,味苦歸心,而溫暖之性,又與脾部相宜,故兩入。蓋心主血,脾裹血,所以專療血證也。」
- 《本草新編》:「劉寄奴,下氣止心腹急痛,下血消腫,解癰毒,滅湯火熱瘡,並治金瘡。《本草》諸書言其能解產後余疾,則誤之甚者也。寄奴性善走,迅入膀胱,專能逐水,凡白濁之症,用數錢同車前、茯苓利水之藥服之立時通快,是走而不守可知;產後氣血大虧,即有淤血,豈可用此迅逐之乎?」
- 《本草求真》:「劉寄奴,味苦微溫,多能破淤通經,除症下脹,及止金瘡出血,大小便血,湯火傷毒。緣血之在人身,本貴通活,滯而不行,則血益滯而不出,而症瘕脹滿愈甚;行而不止,則血亦滯而不收,而使血出益甚,寄奴總為破血之品,故能使滯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3]
出處
- 出自《唐本草》:劉寄奴,生江南,莖似艾蒿,長三、四尺,葉似蘭草尖長,子似稗而細,一莖上有數穗,葉互生。
- 《蜀本草》:《圖經》雲,(劉寄奴)葉似菊,高四、五尺,花白實黃白、作穗,蒿之類也。今出越州,夏收苗,日干之。
- 《本草圖經》:劉寄奴草,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漢中亦有之。春生苗,莖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三、二尺己來,葉青似柳。四月開碎小黃白花,形如瓦松。
六月霜的化學成分
化學成分
六月霜含揮髮油0.45%,油顯黃綠色,有刺激性香氣。從奇蒿(即南劉寄奴)的醇溶部分分得奇蒿黃酮(arteanoflavone),香豆精(couma-rin),5,7-二羥基-6,3,4-三甲氧基黃酮(eupatilin),小麥黃素(tricin),脫腸草素(herniarin),東莨菪素(scopatilin),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三裂鼠尾草素(salvigenin),喘諾木烯內酯(reynosin),狹葉墨西哥蒿素(armexifolin),去氫母菊內酯酮(de-hydromatricarin),去乙酰基去氫母菊內酯酮(deacetyldehy-dromatricarin),斷短舌匹菊內酯(secotanapartholide)A,長葉艾菊內酯異構體(tanaphillin isomet),劉寄奴內酯(artanomaloide),奇蒿內酯(arteanomalactone),西米杜鵑醇(simiarenol),橙黃胡椒酰胺乙酸酯(aurantiamide acetate),傘形香青酰胺(anabellamide),劉寄奴酰胺(anomalamide),棕櫚酸(palmitic acid),反式-鄰-羥基桂皮酸(trans-O-hydroxycinnamic acid),反式-鄰-羥基對甲氧基桂皮酸(trans-O-hydroxy-p-methoxycinnamic acid)及環已六醇單甲醚(cyclohexanehexol monomethylether),揮髮油等。 全草含甘露醇(D-mannitol)。
鑑別方法
銷用較廣的劉寄奴主要有三類,其特徵是:
- 南劉寄奴(奇蒿):莖圓柱形具肋,棕黃色,質硬脆、折斷有髓;葉互生,邊緣具鋸齒;枝梢小花密集成穗狀;瘦果圓柱形;氣微香,味淡。
- 北劉寄奴(陰行草):莖幹後黑色,被短柔毛;葉對生,羽狀深裂;蒴果長橢圓形。
- 元寶草(含湖南連翹等):莖圓柱形,黃褐色;葉對生,兩葉連成「元寶」狀;蒴果三室,種子細小。湖南連翹極似上種,惟葉先端尖,兩葉不連成「元寶」狀,蒴果較大,5室;小連翹,植株較小,蒴果三室略小。
此外,菊科的白苞蒿、紅陳艾、金絲桃科的地耳草等,形態各異,可比較鑑別。
名典鑑別
- 唐·蘇恭曰:「劉寄奴草生江南。葉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二三尺以來,葉似山蘭草,一莖直上有穗,葉互生,其子似稗而細。」
- 韓保升曰:「今出越州,蒿之類也。高四五尺,葉似菊,其花白色,其實黃白色作穗,夏月收苗13干之。」
- 宋·蘇頌曰:「今河中府、孟州、漢中、滁州亦有之。春生苗,莖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二三尺以來。葉青似柳,四月開碎小黃白花,形如瓦松,七月結實似黍如細,根淡紫色似萵苣。六月、七月采苗花子通用。」
- 明·《本草蒙筌》:「劉寄奴草。山側道傍,春暖即產。凡用入藥,隨時採收。原因劉裕小名寄奴,用此以治金瘡獲效,競指名曰劉寄奴草也。」
- 李時珍曰:「劉寄奴一莖直上,葉似蒼朮,尖長糙澀,面深背淡。九月莖端分開數枝,一枝攢簇十朵小花,白瓣黃蕊,如小菊花狀。花罷有白絮,如苦莢花之絮。其子細長,亦如苦蕒子。所云實如黍稗者,似與此不同,其葉亦非蒿類。」
六月霜的文化背景
各地別稱
奇蒿(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劉寄奴(唐·新修本草,中藥俗稱),金寄奴(日華子本草),烏藤菜(通志),珍珠蒿(台灣植物志),南劉寄奴(湖北、江西),六月霜、九里光、野馬蘭頭(江蘇),化食丹(上海),六月雪、白花尾(江西),苦婆菜(福建),細白花草(湖南),「黑補標」、「黑艾」(瑤族土名)
來源
菊科艾屬植物奇蒿Artemisia anomala S. Moore,以帶花全草入藥。8~9月花期採收,連根拔起曬乾,打成捆。防止野露雨淋變黑。
名字來歷
原來傳說劉寄奴小時上山砍柴,見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負傷逃竄。第二天他又上山,卻隱隱約約從遠處傳來一陣陣搗藥聲,即隨聲尋去,只見草叢中有幾個青衣童子搗藥,便上前問道:「你們在這裡為誰搗藥,治什麼病呢?」童子說:「我王被寄奴射傷,故遣我們來採藥,搗爛敷在患處就好了。」寄奴一聽,便大吼到:「我就是劉寄奴,專來捉拿你們。」童子嚇得棄藥逃跑,寄奴便將其草藥和臼內搗成的藥漿一併拿回,用此藥給人治療,頗有奇效。後來,劉寄奴領兵打仗,凡遇到槍箭所傷之處,便把此藥搗碎,敷在傷口,很快癒合,甚為靈驗。但士兵們都不知道叫什麼藥,只知是劉寄奴射蛇得來的神仙藥草,所以就把它叫「劉寄奴」。這是歷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藥,一直流傳。
歷史記載
《南史》記載,南北朝時期的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原為東晉大將,在他稱帝前,有一次率兵出征新洲,敵軍主力被消滅後,其殘餘人馬逃奔山林。劉裕在帶兵追剿中,被一條橫臥路上的巨蛇擋住。劉裕彎弓搭箭命中巨蛇,巨蛇負傷而逃。第二天,劉裕帶兵到林中繼續搜查敵軍殘餘。忽聞山林深處有杵臼之聲,便派士兵前去查看。士兵循聲尋去,只見幾名青衣童子正在搗藥。士兵正欲舉刀殺之,眾童子伏地哀救說:「只因昨日劉將軍箭中我主,我主疼痛難忍,命我等搗藥敷傷。」士兵們將此情回稟劉裕,劉裕甚覺詫異,乃前往察看,發現青衣童子不見了,只見地上有草藥數束,遂命士兵將草藥帶回試敷金瘡,甚是靈驗,於是在軍中推廣使用。那時,不知這種草藥叫什麼名字,大家認為是劉裕將軍射蛇得藥,便以劉裕的字命名「劉寄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