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坝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六坝乡,永昌县辖乡。1955年设六坝乡,1961年改为公社,1983年复设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1公里。面积278平方公里,人口1.3万。国道312线穿境,兰新铁路经境东北并设站。辖六坝、星海、下七坝、五坝、七坝、八坝、九坝、南庄、下排、玉宝、团庄1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厂、砖厂。农业主产小麦、糜子、谷子、薯类。[1]
中文名称: 六坝乡
行政区类别: 乡
所属地区: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
下辖地区: 12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
电话区号: 0931
人 口: 12978人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气候
车牌代码: 甘C
耕地面积: 9.2万亩
地理环境
六坝乡辖12个行政村、86个经济联合社,总人口13077人,有汉族、藏族、蒙族、哈萨族、裕固族、土族、回族等7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9.8%。境西南高,东北低,地形较为平坦,系祁连山支脉北麓山前缓坡平原。海拔1610-2000米,东北边缘系戈壁荒漠,气候干燥,属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140毫米左右,无霜期140天,光照充足。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大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胡麻为主。境内有甘新公路贯穿其中,又有永南路、永清路从境通过,交通相对便利。
农业发展
全乡年产啤酒大麦1.2万吨,小麦0.9万吨,油烊0.04万吨,小杂粮0.03万吨,玉米0.6万吨。兴建于1994年的罗马市场每年向省内外供销大麦、小麦、小杂粮达1500万公斤以上,收购范围辐射永昌、武威、山丹等地,已初步形成了永昌县的商品粮油、啤酒大麦集散地,且声誉日益增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为基础,以努力向多元化生产方向推进,不仅成为永昌县小麦主产区,而且已成为啤酒大麦和秋杂作物的主产区,其中大麦年产量达到4900吨,玉米产量达到3545吨。此外,葵花种植也已形成规模,并成为农民在种植业上取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畜牧业生产方面,依托千家万户实行“2510”工程,并着力改变饲养方式,加大肉羊杂交改良。到2000年底,六坝乡共存栏牛4859头,羊20100只,猪5060头,鸡25000只,实现畜牧业产值达600万元。在农副产品种植过程中,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加之六坝乡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光照昼夜温差大,所生产的产品品质优良,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
小麦:常年播种面积20180亩,平均亩产300公斤,总产6054吨,以武春121-741为主体品种,该品种为半角质,出粉率高,以2014、永良4号、甘春18号、19号为搭配品种,均属硬质专用型小麦品种。
啤酒大麦:常年播种面积20377亩,平均亩产350公斤,总产7132吨,以匈84为主体品种,该品种此薄有光泽,饱满粉质。每粒重42-45g左右,蛋白质含量高,搭配种植甘啤2号,该品种粒大而圆,每粒重50g左右,蛋白质含量高,以上两种品种均是理想的啤酒加工原料。
玉米:常年播种面积5475亩,平均产450公斤,总产2463吨,以中单2号为主体品种,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98%,该品种籽粒黄色,马齿型,出粉率85.6%,每粒重330-390克,是发展畜牧养殖的优质饲料。
乡镇企业
确立以加工、农资制造、建筑、供销、餐饮等为主攻方向,发展集体和私营企业34家。其中,年吞吐能力达5000吨以上的面粉厂4家,4000吨以上磷肥制造厂3家。此外依托罗马市场,工商个体发展迅速。现已发展工商人体216户,集供销、商饮、维修、出租等为一体,已成为发展六坝乡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全乡乡镇企业转移劳力1164人,实现企业总产值达8400万元,创利税250万元。
基础设施
一是水利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结合1993年和1996年永昌县“渠道年建设”的有得时机,新建高标准支、斗渠115条,158公里,维修渠道68公里,1999年建成高科技节水喷灌工程面积7500亩;二是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萑完成村与社砂石罩面道路25公里,甘新公路至玉宝村委会砂石罩面道路10公里;三是人畜饮水基本得到保障,累计完成水窖1350座,并依靠政府、集体、个人投资新打机井37眼,有力缓解了人畜饮水矛盾;四是完成农电高低压线路改造1507公里,部分村社实现了城乡电价同网同价的目标;五是电信事业发展迅速,全乡有线电视入户500户,电话入户500训,为六坝乡两个文明建设和信息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六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六坝乡共有大中型拖拉机25台,小四轮994台,手扶机1469台,联合收割机15台,播种机652台,收割机1285台,运输机械有载重汽车16辆,农用车40辆,三轮车116辆。
社会事业
为加强学校建设,六坝乡坚持“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宗旨,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实现了“三个增长”,“九五”期间各个学校基本达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六坝中学建起了东河地区教育试验中心,并相继建成了三所标准化小学,尤其是经1997年普九以来,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全乡消除了危房,校校有了“四室”,各校配齐了“两箱三仪”、“四机一幕一琴”,班班有了投影仪,六坝中学、玉宝小学的办学条件达到了省颁“二类标准”,其他十一所小学均达到或超过省颁“三类标准”。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防疫工作有了加强,卫生站所共计比1991年增加5个,六坝卫生院病床比92年增加10个,医疗设备比92年增加4台,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由1992年的15人发展到2000年的35人,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模范村庄
永昌县六坝乡七坝村有9个经济合作社、370户1539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以来,村“两委”班子以新的视角审视村情民情,在高起点上谋划全村经济发展规划,确立了“把优势做成规模、把规模做成特色、把特色做成品牌、靠特色产业致富”的科学发展思路。永昌县六坝乡七坝村立足光热、土地资源优势,提出兴建日光温室500座、种植啤酒大麦10000亩、户均收入20000元的“512”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在原有日光温室的基础上,村“两委”班子动员七坝村村民大力兴建日光温室,发展温棚辣椒产业,努力扩大规模产业。2008年新增130座,七坝村共发展日光温室438座。棚均年收入可达12000元,效益为种植大田作物的20倍,亩均节水400立方米,七坝村仅日光温室种植每年就节水17.5万方,大大化解了用水矛盾。温棚辣椒种植已成为七坝村科学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陇椒2号”辣椒远销青海、新疆,已成为当地知名品牌。
乡镇名人
电钮一按,马达飞转,自动卷帘机“哧哧”作响,在120米长钢管的带动下,日光温室大棚的“棉被”——草苫子被整齐划一地放下来,整个过程只用了5分钟;再返回去收好“棉被”用了7分钟。这是金昌市永昌县六坝乡七坝村铁匠柴仲奎发明的自动卷帘机。自动卷帘机又叫草苫自动收放机,是永昌县乡村干部学习山东寿光菜农经验的结果。经六坝乡铁匠柴仲奎3个月的技术改造,自动卷帘机的技术性能已非常成熟,深受菜农欢迎。采用该装置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日光温室工作效率,延长作物采光时间,提高温室的保温性能,增强温室抗龙卷风的能力,延长草苫子使用寿命。另外,该装置成本低、适用面广,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
历史遗址
八坝阻击战遗址:位于永昌县六坝乡南庄村,这里是李先念同志当年组织领导“八坝阻击战”的纪念地。如今还可以看到,墙体四周布满了红军战士掏挖的射击孔,还留有炮弹轰击的弹坑,庄墙上还留有红西路军突围时的洞口。而位于八坝的王家庄,当时被称之为柴家新庄,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墙体高10米左右,厚度约1米。它是由柴氏兄弟于1935年建成。由于墙体未干,又经冰冻,所以有幸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劫后余生,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永昌乃至整个河西走廊保存最为完好的作战遗址之一。2001年12月,在金昌市党史工作者的带领下,中央电视台专题片摄制组对这所庄子进行了拍摄。2004年5月,电视专题片《共和国主席李先念》收录了这处遗址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