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里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八里峡是黄河中游的最后一段峡谷,黄河八里峡从新安县大峪沟口至上游窨头山与北岸八角山峡谷止,八公里峡谷,河岸狭窄,小浪底水库蓄水前,水流湍急,沿河有滚锅碛(搅旋缸)、盘马碛、硬石窝、乱滩花、夫人躔等急流险滩,航运不便。大峪沟内有李闯王藏兵洞。北岸陶山山壁上有石人、石洞、夫子堂、摩崖石刻。莲花战山与北岸田山峡谷是最险要之处,谷内步行道路断绝。

中文名 八里峡

别 名 八里胡同,黄河小三峡

地 址 河南洛阳 全 长 八华里

构 成 大禹峡,龙凤峡,孤山峡 历史地位 长安生命线

主要景点 紫荆山黛眉山,玄天上帝殿

名称由来

八里峡是黄河中游的最后一段峡谷,是昔日大禹治水劈山而形成的。长八里,故称八里胡同。也叫八里峡。八里峡包括大禹峡、龙凤峡和孤山峡,合称黄河小三峡。这是一处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以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而著称。我们今天泛舟于八里峡,那两岸连山无阙、隐天蔽日的奇特风光,一定会使你心潮奔涌,激情冲动,忍不住赞叹祖国河山的雄伟和壮丽!小浪底落闸蓄水以前,八里峡河水滔滔滚滚,激浪排空,此时你如果乘舟而下,便会有"白帝金陵,朝发夕至"的感觉。浪的喧嚣,山的伟岸,岩之怪异,天日之失色,又会使你恍若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亲身体味到人间少有的险情奇趣。而现河水坦荡如砥,平明如镜。两岸青山,倒影水中,甚至还会有鸟在水中飞,鱼在山上游的奇观。会使感觉得这简直就是置身在画中一样。

峡谷风光

黄河八里峡从新安县大峪沟口至上游窨头山与北岸八角山峡谷止,使你会想象纤夫拉纤时雄壮有力的号子声[1] 。可惜现已淹于水下。莲花战山崖突入河边的山梁上,有古猿观涛石,村民戏称张公背张婆。窨头山临河石壁上有石佛笑波石,有上下两个独立石如将军守关。如乘船过此,真可惊心动魄。从下游拴马抽水站至上游后教湾全长二十七公里大峡谷,悬崖峭壁,秀峰危岸,急流险滩,风光无限。

历史作用

由于八里峡水势凶险,不是翻船人没,便是困于岸边,造成千船万舸拥挤大禹滩的狼狈局面。封建统治者为确保长安,不惜一切代价,于八里峡两岸悬崖峭壁上开凿栈道,以纤绳拉船,步步上溯,强行通过八里峡。关于汉唐统治者如何大动干戈,开凿八里峡栈道,史书无载,难知其详。但八里峡北岸栈道侧壁上留下一段题记,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情景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这段题记是:"正始某某年,贺晃领师五千人修治北道。天大雨。正始九年正月造。"正始九年,即曹魏司马懿专权期间的公元239年。当时的国都是洛阳而不是长安,曹魏政权也不是大一统帝国。即便如此,仍要动用5000人来修治栈道,甚至天下大雨也不停止。可想而知,汉唐两朝长安为国都是时,修治八里峡栈道的规模必然更大,投入更多,由此可知八里峡在黄河漕运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每年由河洛西运的粮食多达400万石,最多时"山东漕益"一年600万石,可见通过八里峡的船只之多了。这里水流湍急,恶浪凶猛,据史书记载,当时通过八里峡的船只,最大的可载粮500石,每只船上要有35人。船到八里峡,还有预先准备好的纤夫来帮助拉纤。他们一手抓绳,一只手抓住栈道侧壁上的手窝,船上人撑,栈道上人接,到了转弯处,水急浪猛,为防止船倒退,就利用侧壁上的壁孔系住纤绳,保证船不被激流冲退或打翻,然后又拉又推,转过急弯。这样停停走走,要通过八里峡需要多长时间啊?而成千上万艘漕船就这样昼夜不息,长达千余之久而示间断,中华民族与黄河的大搏斗就浓缩在这小小的八里峡之中。八里峡下口处的西沃村,自古以来,人们多以行船为生。有一段拉船号子:"脚蹬崖,手扒碴,脑袋夹在腿圪拉;挣俩钱,拿回家,养活父母和娃娃,……"就生动地记录了人们当时行船之艰辛。

军事地位

八里峡在军事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据史书记载,东晋时,秦王符坚自长安出发,南下攻晋。秦军80万,"水陆并进,运漕万艘"。还有刘裕伐秦,也是沿黄河进军,伐木为船,自黄河而渭水,攻下了长安。唐安史之乱后,由于河洛漕运破坏,长安食仓危机,致使御林军发生哗变,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由济源渡过黄河八里峡,由于黄河失守,洛阳迅速沦陷。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飞渡黄河八里峡,与国民党军队在南岸的蓬花寨发生了著名的莲花寨战役,击溃强敌后,迅速占领洛阳。

传说故事

千古之谜--九磴莲花转 在万里黄河最后一个峡谷—黄河八里峡的南岸有一座大山,分九磴九级,次第升高,又有九道山梁若分若离,东西延伸,居高俯视如莲花盛开,蔚为壮观,称之为“九磴莲花转”。这里有一首民谣:“九磴莲花转,转转有一罐,谁能得住这一罐,能治九洲十八县”,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无人能解其意。这个民谣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呢?又是什么意思呢?九磴莲花转位于八里峡的中上部,又被称为“鲧山禹斧”,相传鲧禹父子曾在此接力治水。据《山海经》记载,远古帝尧时暴雨成灾,大地一片汪洋,帝尧命伯鲧出任治水。他采用“水来土屯”,即“堵”的办法治水,王屋山与青要山之间筑起了一座大山,王屋山为轩辕黄帝战蚩尤设坛祭天之所,青要山因适宜女子居住则为帝之密都,二山之间被鲧山堵塞后,上游大量村庄良田被淹没,滔滔洪水危及下游,天下几成泽国,甚至危及仙山圣地,面对天怒人怨的境况,伯鲧在鲧山报剑身亡。然而伯鲧就不甘心,尸体三年不腐,孕育成子,禹生鲧腹,人称这里为鲧山。大禹子承父业,吸取父亲治水教训,广邀各路神仙,商讨对策,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子承父业,应继续“堵”,有的说应该疏,大禹认真考察、分析后认为,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当下最要紧的是疏浚河道,给洪水找出路,其他的意见暂时保留。大禹含辛茹苦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行动感动了上苍,上天各路神仙前来助一臂之力。大禹用神斧辟开了鲧山,现出了八里长峡,形成了九蹬莲花山。而大禹治水时,大家的不同意见,随着岁月交替就形成了这个民谣:“九蹬莲花转,转转有一罐,谁能得住这一罐,能治九州十八县”。千百年来,历朝历代,为了征服黄河,堵堵疏疏,疏疏堵堵,然而,黄河决口泛滥,成为历史上改朝换代的重要因素之一。直到今天,终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成了小浪底工程,采用以堵为主,疏堵结合的办法,使黄河变害为利,造福人类。小浪底的千顷碧波倒灌九蹬莲花山下,这个千古之谜终于大白,意即治水者治天下。这个故事也叫做“八里胡同看黄河”。

视频

今天又来五里峡钓鱼了,会有怎样的鱼情?先用蓝鲫螺鲤试试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