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关斋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八关斋戒,年迈的父亲听了,竟然毫不发愁,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家族从久远、久远前,即世世代代奉佛修法,直到末法尽时遭逢迫害才中断。

原文

  佛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佛弟子若能持戒修身,坚持净戒,面对任何境界也不退失,最后定能趣向解脱的康庄大道。

  一天,有五百位天人一起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他们至诚顶礼佛陀,佛陀亦為他们宣说佛法大意,最后皆证得须陀洹果。阿难尊者见五百位天人因缘如此殊胜,便向佛陀请示原因,世尊于是将过去的因缘娓娓道来。

  在迦叶佛的时代,有两位婆罗门跟随国王去拜见佛陀。这时,有位优婆塞就劝发他们说:「今日你们有因缘跟随国王来拜见佛陀,更应该把握机会求受八关斋戒。」婆罗门好奇地问:「受此斋法,有何好处呢?」优婆塞回答:「可以随意所求,必如所愿。」婆罗门听了非常心动,于是就乞请佛陀為他们两人受戒。

  受戒毕,其中一位婆罗门至心默祷:「愿此受戒功德,令弟子来世生為天人!」另一位婆罗门也非常诚心地回向:「愿此受戒功德,令弟子来生转世為王,威震寰宇!」结束后,两人便一起走回婆罗门的聚会场所。

  其他婆罗门看到他们回来,纷纷热情地招呼他们吃东西。但是两人因為已经受持八关斋戒,所以只好将今天受戒的经过告诉大家,并且表明过午不食。其他人听了,惊讶地说:「什麼?受八斋斋戒?你们身為婆罗门,祭祀梵天,持守梵天教示的戒法已经足够,何必再去受佛门外道的戒法?」在大眾殷勤的劝请下,那位求生天者,只好随顺眾意,吃喝起来。

  由于非时而食,婆罗门没有成就生天的功德,而随其业缘往生為龙。而另一位婆罗门却因一日一夜持戒清净,以持戒功德故,如愿转世為王。又由于当初两人共同受戒的缘故,所以这条龙乃投生于皇宫的御池之中。

  一天,御花园的园丁在池水旁捡到一枚从没见过的奈果,异香扑鼻,芳美奇特。于是捧去巴结御花园的门监。门监收到这样的奇珍异果,自己也舍不得食用,将奈果转送给了后宫权大势大的黄门。黄门一看心花怒放,立刻呈献给皇后,表达赤诚。最后,这枚光泽鲜丽、稀有可爱的奈果,由皇后亲手呈给了国王享用。

  国王吃了这枚奈果,顿觉身心清畅,百忧齐解,兴奋地问王后:「这颗奇妙的珍果是从哪来的?」「是黄门供养我的。」国王命黄门入宫报告这枚奈果从何而来,黄门一五一十地回稟。

  于是国王召来门监、园丁,斥责他们以皇宫之物私做人情,并指示园丁,从此以后,每天呈送一颗。园丁扑通一声跪下,哭了起来:「报告国王,这个奇异的果子是在泉水旁捡到的,过去从没见到过,今后恐怕也不会再出现呀!」「既然捡得到,只要尽心找就不会没有,如果找不来,那就拿你的人头来替代!」

  可怜的园丁一路来到御泉池畔,呆呆望著池水,愈想愈感到绝望,泪珠不住滚落。

  「您為何如此伤心呢?」不知何时,一位青年出现在园丁的身旁。园丁抽抽搭搭地将事情本末说了出来,青年聆听后,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只见他忽然化身為一尾蛟龙,潜入了泉底,一眨眼的功夫,手捧宝盘,满满盛著五顏六色的奈果,连盘带果送到老园丁的胸前。

  「其实,我是掌管御泉的龙。国王和我有前世之谊,我们同為婆罗门,同受八关斋戒。他因為持戒圆满,如愿转世為王,我却因為持守不全,随业转世為龙。」青年说:「这些奈果请為我送给国王,并转告国王这段前世因缘,请他為我準备一部『八关斋法』,令我受持,脱离龙身。如果国王不肯,我将以龙族的神力,化国土成汪洋!」语毕,隐身而去。

  目瞪口呆的园丁一路捧著奈果衝向御书房,将此奇遇报告国王。

  国王听完,良久不发一语。当时离迦叶佛末法时代已远,「八关斋法」早已散佚,而龙王却以家国相胁!国王召来最倚重的大臣,对他说:「龙王求索『八关斋文』,倘若未能如愿,就要毁我国土子民!现今你是全国唯一的希望!请你立刻出发寻访,一旦找到了,国家就有救了。」

  「皇上,现在佛法已不住世,就算问尽天下人,恐怕也是了不可得!」

  「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否则只好拿你的头来覆命!」

  大臣回到家中,年迈的父亲观察到儿子心情凝重,不似平日。再三追问之下,大臣只好将自己危险的处境告诉了父亲。年迈的父亲听了,竟然毫不发愁,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家族从久远、久远前,即世世代代奉佛修法,直到末法尽时遭逢迫害才中断。

  「儿啊,家里正厅的堂柱一直以来常常放光。你不妨挖开柱壁寻找,或许里面藏有什麼稀世珍宝啊!」

  孝顺的大臣不愿拂逆父亲的心意,召集长工斩柱开壁。果不其然!常令堂柱放光的,岂非传说中珍贵难得的佛经!大臣打开层层锦布包裹的经盒,一部《十二因缘经》、一部《八关斋文》,正完好地收藏在柱壁之间。

  喜出望外的大臣立刻火速返宫。国王将《八关斋文》恭置于金盘之上,亲自送到御龙泉畔。龙王感恩不已,将泉底龙宫的宝物倾囊赠与。

  龙王获此法宝后,回到龙宫,与其五百龙子精勤修持八关斋法。命终后,如愿脱却龙身,投生忉利天中。今日这五百位天人,就是当时的五百龙子。眾比丘听完开示后,心有所悟,亦发菩提道心,欢喜奉行佛陀的教示。

  经修行应当亲近善知识,确立正知正见,勿受外道迷惑。须知烦恼不断,生死死生,报尽还堕,所以功德福业,应回向菩提妙果,勿贪求世乐。[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