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光叶珙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光叶珙桐

来自 植物智 的图片

中文名:光叶珙桐

学 名: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 var.vilmoriniana

(Dode) Wanger.

别 称:水梨子、鸽子树、鸽子花树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桃金娘目

科:蓝果树科

属:珙桐属

种:珙桐

变 种:光叶珙桐

命名者及年代:(Dode)

Wanger.,1910

光叶珙桐(guāng yè gǒng tóng),学名: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 var.vilmoriniana (Dode) Wanger.,异名:Davidia vilmoriniana Davidia involucrata subsp. vilmoriniana ,是蓝果树科珙桐属植物,落叶乔木,高15-20米,稀达25米;胸高直径约1米;树皮深灰色或深褐色。叶纸质,互生,无托叶,常密集于幼枝顶端,下面常无毛或幼时叶脉上被很稀疏的短柔毛及粗毛,有时下面被白霜。两性花与雄花同株,由多数的雄花与1个雌花或两性花成近球形的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果实为长卵圆形核果,外果皮很薄,中果皮肉质,内果皮骨质具沟纹,种子3-5枚;果梗粗壮,圆柱形。花期4月,果期10月。 分布于中国湖北西部、四川贵州等省;常与珙桐混生。 光叶珙桐喜欢生长在海拔700-1600迷的深山云雾中。 光叶珙桐具有较高的科研、开发和经济价值。光叶珙桐为世界珍贵观赏树,被称为“鸽子树”,具有和平的象征意义。光叶珙桐材质沉重,木材纹理细微,是建筑、家具和木雕工艺生产的良好用材。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Ⅰ级。 [1]

光叶珙桐植物学史

因其花形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而被西方植物学家命名为“中国鸽子树”。

光叶珙桐形态特征

光叶珙桐是落叶乔木,高15-20米,稀达25米;胸高直径约1米;树皮深灰色或深褐色,常裂成不规则的薄片而脱落。幼枝圆柱形,当年生枝紫绿色,无毛,多年生枝深褐色或深灰色;冬芽锥形,具4-5对卵形鳞片,常成覆瓦状排列。叶纸质,互生,无托叶,常密集于幼枝顶端,阔卵形或近圆形,常长9-15厘米,宽7-12厘米,顶端急尖或短急尖,具微弯曲的尖头,基部心脏形或深心脏形,边缘有三角形而尖端锐尖的粗锯齿,上面亮绿色,初被很稀疏的长柔毛,渐老时无毛,下面常无毛或幼时叶脉上被很稀疏的短柔毛及粗毛,有时下面被白霜,中脉和8-9对侧脉均在上面显著,在下面凸起;叶柄圆柱形,长4-5厘米,稀达7厘米。

两性花与雄花同株,由多数的雄花与1个雌花或两性花成近球形的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着生于幼枝的顶端,两性花位于花序的顶端,雄花环绕于其周围,基部具纸质、矩圆状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花瓣状的苞片2-3枚,长7-15厘米,稀达20厘米,宽3-5厘米,稀达10厘米,初淡绿色,继变为乳白色,后变为棕黄色而脱落。雄花无花萼及花瓣,有雄蕊1-7,长6-8毫米,花丝纤细,无毛,花药椭圆形,紫色;雌花或两性花具下位子房,6-10室,与花托合生,子房的顶端具退化的花被及短小的雄蕊,花柱粗壮,分成6-10枝,柱头向外平展,每室有1枚胚珠,常下垂。果实为长卵圆形核果,长3-4厘米,直径15-20毫米,紫绿色具黄色斑点,外果皮很薄,中果皮肉质,内果皮骨质具沟纹,种子3-5枚;果梗粗壮,圆柱形。花期4月,果期10月。

光叶珙桐生长环境

光叶珙桐喜欢生长在海拔700-1600迷的深山云雾中,要求较大的空气湿度,多生于空气阴湿处,喜中性或微酸性腐殖质深厚的土壤,在干燥多风、日光直射之处生长不良,不耐瘠薄,不耐干旱。幼苗生长缓慢,喜阴湿,成年树趋于喜光。光叶珙桐的分布区气候冬冷夏凉,常年多雾、多雨,空气湿度大,年平均温12-17℃,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80-85%,土壤为砂质岩,花岗岩等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或黄棕壤,pH值为4.5-6。 常与珙桐混生。

光叶珙桐种群的组成差别较大,在其分布的下限,常绿阔叶树较多,而在其分布的上限,则落叶阔叶树较多。林分总郁闭度达0.7,结构可分成3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分层明显,垂直结构复杂。

乔木层可分3个亚层,第一亚层优势种除光叶珙桐外,还有山核桃、稠李等植物,高15米以上;第二亚层树高在10米左右,主要有光叶珙桐、峨嵋栲、山玉兰、灯台、稠李、野樱桃、山辣子、山核桃等,高度为5-15米;第三亚层树高多在5-8米,由光叶珙桐、灯台、灰木、野香桂、山玉兰、山黄荆、山辣子、野山茶、麻柳、鹅掌楸、野樱桃等植物组成,盖度约25%。

灌木层以筇竹为主,冬青、悬勾子、胡枝子、杜鹃、马桑、峨嵋蔷薇、荚蒾、峨嵋桃叶珊瑚、野八角和木姜子,偶见猕猴桃、山矾、楤木等,高度约1.6米,盖度16%。灌木层种类较多,另有部分光叶珙桐无性繁殖的萌发条。

地表草本植物由于借助乔木层、灌木层的林下光斑生长,而乔木层、灌木层种类较少,盖度不大,使由筇竹、大叶莎草、沿阶草、荩草、贯众、反卷兔耳风、火绒草、白茅、香薷、碗蕨、一把伞南星、万寿竹、大关耳蕨、莲座蕨、大青叶、通花、重楼、三七、三叶草、白芨、八角莲等约21种植物构成的草本层生长较好,高度约0.5米,平均盖度达50%,样地中还分布有珍稀植物八角莲的分布,均为喜阴湿植物。

光叶珙桐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甘肃、陕西、湖北西北、湖南、四川、云南和贵州(水城、大方、黔西、纳雍、清镇、宽阔水等县市)等省。

光叶珙桐繁殖方法

早在19世纪就被欧美植物学家引入栽培,且已开花结果;国内大多数植物园,树木园均有栽培,但较为零星。用种子繁殖育苗,采取新鲜果实,除去果实肉质,用清水洗后拌上草木灰和石灰,置于3-5厘米深的沟内,第二年可有30-50%的种子发芽出土;也可将种子放入桶内,用新鲜人尿浸种1-2个月,浸泡后再用清水洗净播种,这样发芽率可达50-70%,除此之外,扦插、埋条、嫁接、高压育苗繁殖方法十分有效。

光叶珙桐主要价值

研究:光叶珙桐是中国特有珍稀物种,具有较高的科研、开发和经济价值。

观赏:光叶珙桐为世界珍贵观赏树,树形高大秀美,被称为“鸽子树”,具有和平的象征意义,具备一定的美学及观赏价值。

经济:光叶珙桐材质沉重,木材纹理细微,不易变形,切削容易,是建筑、家具和木雕工艺生产的良好用材。

光叶珙桐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Ⅰ级。 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系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分布区极其狭窄,由于人为活动干扰,生存环境的恶化,植株十分稀少,仅残存于局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光叶珙桐的数量极少,常以单株或小群聚的形式散生在山地汇水沟附近,过调查,现有资源量为:分布面积20公顷,总株数180株,总蓄积量1.452立方米。

资源的开发问题:光叶珙桐不仅是驰名世界的观赏树种,而且也是使用价值很高的用材树种。因此盗伐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光叶珙桐的自然分布,导致光叶珙桐的自然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由于市场对光叶珙桐种子、苗木的需求日益增加,种苗的过 度采集,光叶珙桐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大于种群的自然恢复速度,进一步加剧了光叶珙桐的濒危进程。

繁殖方式的制约问题:自然条件下,珙桐的繁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有性生殖以种子萌发方式为主,无性生殖以萌孽方式为主。由于光叶珙桐植株大多分布在沟谷两侧的山坡上,雨水的冲刷和沟谷落差较大,果实大且呈椭圆形,果实成熟落地后易滚动,因此种子的分布与母树所处的地势有密切关系,限制了种群的自然扩张。同时,光叶珙桐具有较强的萌发性,可在根茎处蘖生萌发出新植株,导致光叶珙桐的种群更新能力较弱,更新范围局限在树体1-10米环带附近,种群难以扩张。

自然种群更新问题:光叶珙桐的种子休眠期长,在自然条件下发芽率极低。研究结果显示,珙桐果肉中含有脱落酸(ABA)等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使胚的生长和分化受阻,导致种子在果实成熟时胚没有完全成熟,种子发芽缓慢。而且光叶珙桐的种子在贮藏过程中,种子中的抑制物可由果肉向种子内转移,最后在胚乳和胚中积累,从而延长种子的休眠期。果核壁厚而坚硬,种子在果核中所占体积和重量均很小,导致珙桐种子发芽率低,自然种群更新困难,处于衰退状态。

保护光叶珙桐资源的措施 中国三江口自然保护区作为观赏植物光叶珙桐的原产地,通过系统研究光叶珙桐种群结构特点,采取措施保护光叶珙桐的自然资源,合理地利用这一珍贵的树种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教育,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针对保护区附近的居民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让群众了解保护珍稀植物的意义,减少或杜绝人为干扰和破坏,促使生态系统自我修复,使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自身的发展和演替得以恢复并维持下去。

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充实保护区管理人员,明确管理职责和权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政策和法规,提高管理水平。增加投入,加快退耕还林,保持水土,使光叶珙桐生长的环境免遭破坏。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 地综合利用,做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自然保护与持续开发利用相结合。

积极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加强对现有资源的管理,保护光叶珙桐天然的生态环境和光叶珙桐种群中其他珍稀特有植物。根据保护区内光叶珙桐的分布状况和农林生产的实际,将保护区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试验区。对核心区内的光叶珙桐种群实行绝对保护,除进行必要的科学考察外,应避免人为干扰,限制人工采摘种子,确保光叶珙桐种群的自然更新。对缓冲区光叶珙桐种群,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对自然更新的幼苗实行人工抚育,利用宜林荒山荒坡,模仿天然光叶珙桐群落进行保护,逐步扩大种群数量,保护光叶珙桐的遗传多样性。在保护区外围,建立迁地保护试验区,扩大光叶珙桐的人工种群数量,保障科学研究、园林生产对光叶珙桐资源的需求。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探索异地保护途径 光叶珙桐是一种古老的残遗植物,许多生物学特性限制了扩展,导致分布区域日益缩小。因此在大力加强原产地自然保护现有的种群的同时,积极探索异地保护和引种栽培的研究,积极地进行光叶珙桐的引种繁殖,加强光叶珙桐的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深入研究光叶珙桐休眠机理,积极探索进行离体快繁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解除由于本身繁殖能力不足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所造成的威胁,不断地扩展光叶珙桐的分布范围。

参考来源

  1. 光叶珙桐,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