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城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元城县元城:古县名,与大名同城而治。民国并入大名县。即今河北大名城区。东抵山东、西抵魏县、南抵大名、北抵广平、馆陶。
历史沿革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郡,建元城县,属魏郡。
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以魏郡东部划阳平郡,郡治在元城县,属阳平郡管辖。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魏县、元城县废,并入贵乡县,属清都尹。
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元城县、魏县从贵乡县分出,复置,并从元城分一部分建马陵县,属魏州。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元城县并入贵乡县,属魏州管辖。
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复置,属魏州。与贵乡县、魏州同治于王莽城(今大名县城东北之北沙庙西金滩镇)。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建国都于魏州,改元城县为兴唐县,属兴唐府。
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年),改兴唐县为元城县,属广晋府。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治所在元城县(今大名县境内),改广晋县为大名县,属大名府。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大名县并入元城县,属大名府路管辖。
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复置大名县,大名县属大名府路。
金朝时期,元城县与大名县、大名府同治。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元城县并入大名县,不久,复置元城县。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魏县并入大名县和元城县,大名县治所移入大名府城内,大名县属大名府。
民国三年(1914年),元城县并入大名县,大名分东、中、西三区,大名县属大名道。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六月,原大名县划分为大名、魏县、元城三个县,大名、元城县属冀南一专署。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大名、元城县改属冀南三专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三月,元城县与山东省朝城县的张鲁、王奉两个区合并,改为元朝县,县政府在北峰,属冀南一地委。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八月,大名、元城两县合并,元城县除张鲁、王奉两个区划归原属地山东省朝城县外,其余并入大名县,属邯郸行署管辖。[1]
名称由来
战国时期的魏武侯在今大名县境内一块属地作为公子元的食邑。西汉初年,因这里曾是魏地,故以邺为中心设魏郡。又因这一带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建县时以元城县名之。[2]
参考资料
- ↑ 河北的一个县,是她的祖籍地,名字起得霸气!腾讯网
- ↑ 关帝显圣志传4:元城县书上李侍郎网易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