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僧达——德厚君王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僧达——德厚君王服,南北朝时的高僧僧达,曾受到当时四个皇帝的礼遇,名震一时。

原文

僧达十五岁出家,以听人讲经和自己修持为日常的功课。受具足戒后,僧达专门研究轨毗尼。后来,僧达遇到勒那三藏(天笠僧人),以勒那为师。接着,僧达又听光法师讲《十地论》,并受了菩萨戒。此后到南方,又向徐部学习了地论。  

僧达出家修学两年,就已经名声大振。魏孝文帝把僧达请到家庙中,让他宣讲《四分律》。  

梁武帝弘扬佛法,僧达听说后前去拜见。武帝让驸马殷均把僧达领到重云殿宣讲佛法。僧达从早晨讲到夜晚,梁武帝听兴犹浓,命人点灯,继续听讲。讲着讲着,两个一看外面,已是天光大亮。梁武帝向僧达会心一笑:  “大师所讲,是我前所未闻的。真是相见恨晚。请大师接着讲。”  

僧达又讲了起来。第二天过去了,武帝还在听讲。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来了又走,他们不明白是什么人使皇帝如此着迷。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僧达一连给武帝讲了七天七夜。在第七天讲完时,武帝向僧达深施一礼。  

“法师,佛法如此美妙,弟子要以您为师,受戒修持。”  随后,武帝传旨,让僧达住在同泰寺,供给丰厚。每十天,武帝都要请僧达到皇宫一次,为他讲授佛理。  

一年以后,僧达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修炼道法,向梁武帝请求回魏。先后请求七次,梁武帝才批准。那时,衮州行台侯景已经为僧达造了两座寺。  僧达走后,武帝常向北方遥拜,他常对侍臣说:“北方的鸾法师和达法师都是肉身菩萨。”  梁武还下诏书:“大丈夫应该认识到,身体是苦谛的本源,难以维持长久”。  

武帝开始减少吃穿用度。以后,武帝又几次投身佛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僧达的影响。  

僧达回到魏后,魏废帝让仆射高隆之召他入邺。废帝从僧达受了戒。  不久,齐文宣帝用厚礼,先后六次请僧达前去弘法。文宣帝向僧达保证自己要行十善,僧达这才前往。文宣帝知僧达素爱山林,于是传旨,在林虑山黄华岭建造洪谷寺,又废弃了旧时的神武庙,建造定寇寺,让僧达在两寺居住。  僧达带人前去建寺时,老虎蹲在山谷口,挡住了进山的路。僧达上前,向老虎施礼。  

“我们想建一寺庙,福德能够遍及一切生灵。你如果允许,请为我们让路。 ”  说完老虎就离开了。等到建好寺后,僧达把事情安排好,又回到了都城。  

到夜晚,有神人出现在僧达的房中,身穿黄衣,走到僧达跟前脆下:“弟子是戴山胡,大王在山谷正在准备给您的供奉之物,希望你不久以后到山中去”。  

僧达回答说:“在山在京,全看与弘法是否有利,我将伺机而动。”  

又到了一个安静的夜晚,一个女子推门而入,自称是山神的妻子。她对僧达说:  “白天没有时间,所以现在来参拜,我还给您带来一筐糕。你的德行高深,请你在拜佛时把弟子的名字带上,让佛保佑弟子。”  

僧达让她把糕拿回去,说到时一定为她拜佛。僧达在拜佛时,让众僧说了山神妻子的姓名。  

一个多月后,一只老虎来到寺院中,把院中的狗叼走了。僧达听说此事后说:“这一定是小道人,不可怠慢。为施主请经。”  

老虎又来到院中,僧达问虎此事的原因,虎果然说:“我们有一年时间不见了,我来是要读《维摩经》的。”  

僧达立刻烧香拜佛,说:“昨天我们读了许多经,得到的福德是施主的。我佛若有灵验,让虎把狗放回来。”  

到了早晨,狗果然回来,脖子上还留着牙印。  

齐天宝(文宣帝年号)七年六月七日,僧达觉得身体微微有点痛,于是就端坐在绳床上,口中诵着《般若经》,身体气息逐渐平静,在洪谷寺坐化,终年八十二岁。  

文宣帝听说僧达已死,感到非常震惊。立即赶到洪谷寺,对着僧达的尸体放声大哭,随从的六军也齐声痛哭,哭声震动山谷。最后,文宣帝下诏,把僧达葬在山岩下,并立了碑。[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