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傩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傩舞最初是傩祭中的仪式舞蹈,后来发展为娱神兼娱人的民间舞蹈。傩舞在中国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山东等地,朝鲜半岛亦有当地的傩舞。在傩舞的基础上,后又发展出了傩戏。

进入国非遗名录的傩舞包括:江西南丰的南丰跳傩、婺源的婺源傩舞、乐安的乐安傩舞,山西寿阳的寿阳爱社,安徽祁门的祁门傩舞、郎溪的跳五猖,福建邵武的邵武傩舞、漳州的浦南古傩,广东湛江麻章的湛江傩舞,甘肃文县的文县池哥昼、永靖的永靖七月跳会[1]

傩舞用途

跳傩舞主要用于民间进行开地(工程开工)、开盘(工程落成)、开业(新业初开)、开台(影剧院落成)、开庙(庙宇新修)、谢土(新居乔迁)、婚寿(结婚和祝寿)、祈福(求子求财)、除煞(镇煞除邪)、节庆(节日庆典),祈求盛世六和时举行的节庆祈福仪式。

概述

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据《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乡人傩,朝服而阼立于阶)。由此典故引申而来,清代以后的许多文人,多把年节出会中的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也泛称为“乡人傩”,并为一些地方和寺庙碑文中引用。 傩祭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己发展成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傩堂戏”、“地戏”。至今,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农村,仍保存着比较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江西的婺源、南丰、乐安等县的“傩舞”,有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开山神"、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戏剧片段的“孟姜女”、“白蛇传”以及反映劳动生活的“绩麻舞”等。傩舞的表演形式与面具的制作,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师公舞”,就是吸收了傩舞的许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发展成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关于傩舞,学者解说甚多,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和江西傩戏学家钱先生合著的第一部《中国傩文化通论》中说:“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但《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2]

视频

傩舞 相关视频

傩舞《开山》
108江西傩舞

参考文献

  1. 【江西风采】傩舞的情结——宜春 ,知乎专栏,2018-11-3
  2. 傩舞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