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偈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偈语,你们大家仔细听着,水和生命,那一个比较重要?千万不要一时冲动,为了争水而失去生命。人愈是在困难的时候愈需要彼此帮助,无论发生什么争执,都要避免互相残杀。

原文

  一天早晨,正当佛陀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乞食时,有一位年老的婆罗门也手持拐杖,挨家挨户的乞食。

  佛陀问婆罗门:“你已经很老了,为什么还要手执拐杖,挨家挨户去乞食呢?”

  婆罗门告诉佛陀:“我有七个儿子,这几年来,我一一为他们娶妻,并且把财产平均分配给他们。现在我已经身无分文,因此被儿子们赶了出来,无法过生活,只得挨家挨户行乞。”

  佛陀告诉婆罗门:“我现在要为你说一首偈语,你能受持读诵,并且返回婆罗门众中为儿子们宣说吗?”

  婆罗门说:“我能受持读诵偈语,佛陀!”

  佛陀便为他宣说偈语:

  生子太欢喜,为之聚财宝,

  各为娶妻子,而便驱弃我。

  此等无孝慈,口言为父母,

  如彼罗刹子,垂死驱弃我,

  譬如马槽枥,满中置谷麦,

  少马无敬让,驱蹋于老者。

  此子亦如是,无有爱敬心,

  弃我使行乞,不如杖爱我。

  我今捉此杖,御狗及羊马,

  行则佐我力,暗夜为我伴,

  指水知深浅,若趺扶杖起,

  蒙杖除多闻,是杖爱念我。

  意思是说,当年我生了儿子心里非常欢喜,为他们苦心积聚财富和珍宝,又为儿子娶得娇妻,但是他们最后竟然驱赶我,抛弃我。那些没有孝心和慈仁的儿子,只会嘴巴高挂着为父母设想的甜言蜜语,其实却像罗刹鬼的儿子,残忍得不理会垂死的父母。他们竟然驱赶我,抛弃我,譬如养马的槽里堆满了谷麦等食物,那些少壮的马不但没有丝毫的敬让,还驱践老马,这儿子也是如此,没有丝毫的爱敬心,居然抛弃我,使我沦落于街头行乞,不如拐杖能爱我。我扶着拐杖,还可以用来防范凶恶的狗和驾驭羊马;当我走路时,拐杖能助我一臂之力;黑夜里,拐杖能做我的伴侣;遇到水泽时,拐杖可以用来探知深浅;当我坐着时,拐杖可以帮助我站起来。拐杖有这么多的好处,使我受益匪浅,所以它真是比儿子还爱我。

  婆罗门把这首偈语背诵熟悉以后,就返回婆罗门大众聚会的地方,当着七个儿子的面,诵出这首偈语。七个儿子听后,惭愧不已,纷纷过来拥抱父亲,迎请父亲回家,为他沐浴盥洗,并换上好的衣服,从此孝顺恭敬。

  婆罗门万分感激佛陀的恩德,尊奉佛陀为老师,并供养佛陀上好衣服。

  化解争水之战

  在印度三月到五月是暑热季,六月到九月是雨季,由十月到翌年二月是冷凉季。如果遇到长期滴雨不降,而雨季时雨水又不丰沛,人们就往往因为用水不足而发生争执。

  有一年,佛陀故乡东边的洛希尼河两岸,也就是释迦族和可利雅族之间,又为了用水的问题而争吵不休,眼看着一场流血战争即将开始,就在这个时候,佛陀出现在两军对峙的河流中央,向双方的族人说:“你们大家仔细听着,水和生命,那一个比较重要?千万不要一时冲动,为了争水而失去生命。人愈是在困难的时候愈需要彼此帮助,无论发生什么争执,都要避免互相残杀。”

  大家听了佛陀真诚的教诲,都放下了武器。不久,两族间又恢复了友谊,和睦相处。[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