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倪象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倪象恺(1684年-1745年)字赞衡,号方山,四川荣县人,清朝官员。

生平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雍正三年(1725年)任福建罗源县知县。雍正六年(1728年)改任台湾府知府,雍正八年(1730年)再升任分巡台厦兵备道。任内提倡灌溉水力修大目降庄旧埤。雍正 9年(1731),以淡水同知张宏章激变大甲西番,巡台御史高山檄委员代理。 象恺执以应,俟督、抚两院两司行知到日,始转饬遵照;且揭参彰化试用知县路以周。高山俱指为专擅,以疏上闻。十年乃解任以去。[1]

淡水同知张宏章激变大甲西番

雍正 9年(1731)大甲西社叛反也是如此,因不堪淡水同知张弘章,指派沉重劳役而起事。番变后,当时总兵吕瑞麟立刻驻兵彰化准备作战,无乃大甲西社民引已遁入山中,使战事虽无扩大,但也无法平息。 雍正 10年(1732)台湾道倪象恺表亲为抢功劳,竟杀死前来协助运粮的大肚社民,冒充作乱番众。这件事引起大肚社强烈不满,要求惩罚元凶,但清兵敷衍结果,引起大肚附近诸社,像阿束社(彰化)、大肚东社、沙辘社(沙鹿)、牛骂社(清水)、水里社(龙井)、朴仔篱社(丰原)、阿里史社(潭子)等的不满,相约起事围攻彰化县城。

这件番乱后来因清廷从中国征调6千名官兵来台,加上岸里社协助,才得平息。这件极为严重的番乱,最后却在雍正“以番制汉”政策下,被宽容处理。甚至雍正 11年(1733)福建总督郝玉麟等人,奏请建议将主谋叛番三社,大甲社、沙辘社、牛骂社等,约2、3千甲田园土地,归夺有功汉人。郝玉麟奏称: “招垦一事实为有益。除已剿灭之大甲西、牛骂、沙辘三社成熟及未垦之田,约有 2、3万亩,其馀逼近大路,并毗连民居之荒地,容臣等查明共有若干,作何料理之处,另行给旨。”而《福建通志》则记载,当时雍正的见解:“先是彰化县剿灭之牛骂等三社田亩,奉旨仍归番民,部议汉人耕番界田者尽还之,以杜争扰。” 不仅将田归还,甚至还将被汉人侵耕的土地奉还。 而对叛乱结果,仅将起事的番社易名了事,将大甲西社易名为德化社,牛骂社为感恩社,而沙辘社则为迁善社,意思是说“以德报怨”。[2]

台湾巡道倪象恺在山上建了“镇番亭”

八卦山首次出现在史料中是在1717年时所编纂的《诸罗县志》中,当时称作“寮望山”或“望寮山”,由于此地紧邻浊水溪冲积平原,可综观彰化邑城,故《台湾府志》曾有道:“寮望山,广漠平沙孤峰秀出”。1731年,巴布拉族大甲西社原住民联合了吞霄、沙辘等十馀社在此地发起了大甲西社番乱,为台湾史上最大的平埔族民变,在清廷成功镇压后,台湾巡道倪象恺在山上建了“镇番亭”。[3][5]。1836年,官府在地方士绅的建议下建了“定军山寨”,并改山名为“定军山”作为彰化县城之守军扼要,而有“定寨望洋”之称<ref>[https://sites.google.com/a/mail.clps.ntpc.edu.tw/fu-zhi-tai-wan-de-shan/ba-gua-shan


参考文献

  • 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页121。

《台湾通志》列传政绩,页482。 《台南市志》人物志。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 , 071636-001号
官衔
前任:
刘藩长
福建分巡台湾道
1731年
继任:
张嗣昌
前任:
俞存仁
台湾府知府
1729年上任
继任:
沈起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