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倒馬關

增加 6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倒马关城,周长约2.5公里,城墙底宽6米,顶宽4米,高约10米,墙为黄土夯筑外砌砖石。关城东、西、北设有3个城门。关城建筑设计独特,它依峭壁,傍深涧,一半在沟谷,一半在山上,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山、水、关城在这里相得益彰,互为险阻。古人谋略之深,设防之严,建筑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 战略要冲、重要关隘===
据《 [[ 畿辅通志 ]] 》记载,倒马关在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山路险峻,马为之倒,故而得名。倒马关位于太行山东麓,北临内长城,背靠 [[ 唐河 ]] 。东南为险要的十八盘岭。自古以来,倒马关就为战略要冲。据《 [[ 后汉书 ]] 》记载,建武十五(公元39年)年,因匈奴常犯东汉北部边境,东汉政府迁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居民于常山关(倒马关)、 [[ 居庸关 ]] 以东地方居住,防止 [[ 匈奴 ]] 的侵扰,由此可见倒马关的屏障作用。
倒马关处于一条古老的通道上,这条道称为“ [[ 灵丘道 ]] ”。《魏书·高祖纪》载,太和六年(公元482年)曾调集州郡5万人修治灵丘道。灵丘道北起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略循今唐河谷道出 [[ 太行山 ]] ,南抵 [[ 中山 ]] (今河北定县),是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倒马关就是这条道路上的重要关隘。
明朝 [[ 马中锡 ]] [[ 倒马关诗并序 ]] 》中说:“关有两山对峙,其路极险,相传 [[ 杨六郎 ]] 到此马踣,故名。”后人为纪念 [[ 杨延昭 ]] (六郎)镇守三关的功绩,于明 [[ 正德 ]] 十五年(公元1520年),在倒马关城西3公里的马圈山上修建了“ [[ 六郎碑 ]] ”。碑通体高1.8米,宽60厘米,为汉白玉雕凿而成,碑额抹角及两边雕云纹花边图案。碑文为:“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杨延昭是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宋 [[ 真宗 ]] 时为 [[ 保州 ]] (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后因与辽兵作战有功升为保州防御使。杨延昭在边防镇守20余年,辽兵甚为畏惧,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到倒马关凭吊六郎碑,称颂吟怀杨六郎威镇边关的不朽业绩。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600 史地總論]]
9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