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俾斯麦号战列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英文:KMS Bismarck battleship ),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于汉斯·布洛姆造船厂建造,以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名字命名的俾斯麦级战列舰首舰。俾斯麦号战列舰舰长241.55米,舰宽36米,最大吃水9.99米,标准排水量41637吨,满载排水量50300吨,最高航速30.12节,最大续航力8500海里。舰上装备8门380毫米主炮,12门150毫米副炮和36门机关炮,是二战时期战列舰之一。俾斯麦号战列舰于1936年7月开工,1939年2月14日下水,1940年8月24日建成服役,是当时德国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战列舰。1941年5月26日,俾斯麦号遭到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起飞的剑鱼攻击机的空袭,遭鱼雷击伤舵机后被英军以优势兵力击沉

简介

1919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英国一举清除了德国的海上舰队,还强迫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并在《和约》中明确规定,德国不准再拥有无畏级战列舰,仅允许保留8艘旧战列舰用于训练及海岸防御,后续舰必须在被替代舰下水20年后才可动工,新舰最大排水量不得超过1016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280毫米。20世纪20年代初,在民族复兴思想支配下忍受着战败耻辱的德国,建造新战列舰的意愿强烈。对于《和约》的限制,德国仔细研究在条约限制下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结合海军的战术需求精心设计建造了3艘德意志级装甲舰(被其他国家称为袖珍战列舰)。德意志级虽然舰型吨位稍小但速度比传统的战列舰快,防御能力和火力又比巡洋舰强。这种设计让德意志级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大西洋打出一片天地。随后德国设计建造2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其设计延续了德意志级的思路并有改进。在二战中,沙恩霍斯特级凭借其航速较高、装甲够用的特点,敢于和一些英国战列舰打接触战,把“打不过就跑”的战术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建造,标志着德国海军新式战列舰的设计建造水平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建造打好基础20世纪30年代初,《华盛顿海军条约》即将到期,世界局势紧张,各国都不打算继续签约,并于不久之后一个接一个地拿出新战列舰建造方案。1932年德国海军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大型战列舰进行理论性设计研究,并对其武器装备、装甲防护和航速进行可行性论证。1934年,德国着手新一级大型战列舰的设计准备工作。1935年,德国宣布废除禁止其建造军舰的《凡尔赛和约》,并建议德国海军总吨位限制为英国海军的35%,英国同意并与之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这为德国建造大型战舰铺平了道路,随即开始筹备俾斯麦级战列舰。

评价

1935年,俾斯麦级战列舰开始制定完整计划并进入图纸设计,由于政治上没有太多限制,新战列舰的设计完全面向实战。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到期,英国提出了续约《伦敦海军条约》,法国和意大利宣布不再参加,其后原先同意的日本也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与此同时,英国要求德国将俾斯麦级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就在一片混乱中,希特勒宣布德国不再受任何条约规定的限制。1936年夏天俾斯麦号战列舰开工建造俾斯麦号战列舰下水后经过18个月的舾装,于1940年8月24日正式加入海军服役。1940年9月15日该舰前往基尔湾开始服役后的测试工作,不久又返回B&V造船厂进行最后的设备调整。1941年3月6日起到波罗的海进行训练,并开始形成战斗力。随后俾斯麦号战列舰一直在波罗的海停留,直到1941年5月参加“莱茵演习”作战。[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