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俞鸿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俞鸿儒
俞鸿儒
出生 (1928-06-15) 1928年6月15日(95岁)
国籍 中国
籍贯 江西广丰
民族
母校 大连工学院机械系
职业 气体动力学家

俞鸿儒 (1928年6月15日 ) 气体动力学家。出生于江西广丰。1953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1963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在国内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1]

教育背景

  1. 1946年,考入同济大学,就读于数学系
  2. 1949年,再次考入大连大学(大连大学,后改为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
  3. 1956年~1963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郭永怀攻读流体力学

工作经历

  • 1953年~1956年,任大连工学院助教
  • 195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课题组长
  • 1963年起,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 1984年~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副所长
  • 1990年~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气体动力学和气动物理联合实验室主任
  • 1994年,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1994年 ,被选为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

在国内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提出方案并参与实现对激波管流动和有关瞬态测量的关键难点的突破。开创了在航天器研制中广泛应用激波风洞的实践,为中国高超声速流实验开创出一条节省资金的独具特色的新途径,并促进了国内激波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利用普通激波管产生完整爆炸波的构思,已成功地用于冲击伤试验装置中。提出并采用爆轰驱动新方法建成爆轰驱动激波风洞,为提高实验气流焓值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致力于将气体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改善和革新与气体流动有关的生产工艺研究。。

主要论著

  • Yu H-r et al. Gaseous detonation driver for a shock tunnel.Shock Waves, 1992, 2(4): 245-254
  • 国相杰,俞鸿儒. 泡沫塑料中的激波在固壁上的反射. 科学通报,1993,38(10): 901-903
  • Yu Hongru &, Zhao Wei. The use of oxyhydrogen driver for generation of high enthalpy flow. In: Shen C ed, Proceeding of 20th Intern. Symp. on Rarefied Gasdynamics. Beijing: Peking Univ Press, 1997, 927-933
  • Shen C, Yu H-r, et al. Nonequilibrium floar phenomena investigated in high temperature gasdynamics laboratory of IMCAS. AIAA 97-2505, 1997
  • 俞鸿儒. 产生风洞低温试验气流的新途径.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1997,11(1):1-5
  • 俞鸿儒. 利用热分离器产生低温试验气流. 自然科学进展,1998,8(3):377-381
  • Dong Yufei, Yu Hongru. On nonequilibrium of pyrolysis process in the manufature of ethene. Acta Mechan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1999, 15(1): 23-31
  • Yu Hongru. Oxyhydrogen Combustion and detonation driven shock.Acta Mechan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1999, 15 (2): 97-107
  • Yu H-r, Zhou W, Lin J-m et al. Oxyhydrogen detonation drivers for shock tubes / tunnels. In: Hillier Red, Proc, 22nd Intern.Symp. on Shock Waves, London, 1999
  • 俞鸿儒,廖达雄. 用于低温风洞的新颖制冷方法. 力学学报,1999,31(5)

主要奖项

  • 1978年,“激波风洞应用研究”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同时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
  • 1986年,“再入飞行器气动力与气动热力学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87年,“激波风洞用于再入飞行器气动力学与气动物理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3年,兵总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