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俞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俞敏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俞敏(1916~1995)著名语言学家[1]。1916年11月生于天津。1936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受到罗常培的赏识。抗战爆发后,转入辅仁大学国文系,1940年毕业。后从日寇占领下的北平南奔,在山东滕县教中学。1995年7月2日逝世,享年79岁[2]。夫人杨藻清女士。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著名语言学家

出生日期----1916年

出生地点----天津

逝世日期----1995年7月2日

专业方向----国文系

国籍 ---- 中国

职业 ---- 语言学家

毕业院校----辅仁大学

知名作品----《名词、动词、形容词》

个人简介

俞敏著名语言学家。1916年11月生于天津。1936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受到罗常培的赏识。抗战爆发后,转入辅仁大学国文系,1940年毕业。后从日寇占领下的北平南奔,在山东滕县教中学。1946年追随魏建功先生赴台湾从事国语推行工作,先任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方言调查研究组组长,后兼任编辑审查组组长。他作实地调查,在台湾《新生报》的《国语周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1947年秋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1953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韵学会顾问、国际交流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中国语言文学分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学卷》编委、《汉语大词典》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农工民主党北京师范大学支部主委等职,曾著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1995年7月2日逝世,享年79岁。夫人杨藻清女士。

人物生平

俞敏先生一生精研语言学,学问博大精深,治学科学严谨,著述宏富。他通晓英、德、俄、日等多种语言,对梵语和藏语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也很有研究,在语言学的各门类诸如语言学理论、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文字学、词源学、方言学、语音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他注意边缘学科,能从成段的经传子史中找问题。著有《中国语文论文选》、《经传释词札记》等。主要论文编入《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

俞敏先生在古汉语音韵、汉藏语比较、汉语语法等方面著作甚丰。音韵方面的论文主要有《古汉语里面的连音变读现象》(1948)、《论古韵合怗屑没曷五部之通转》(1948)和《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1979)。《连音变读》依据现代语音学理论考察古文献,归纳出同化和增音等几个类型,对古异文、古音通转和构拟都提出了新见解。《通转》沟通音韵和语法,探讨上古汉语派生新词的模式。《对音谱》以梵文校佛经译语,探等韵之源并摆脱其束缚,从而使古音韵研究离去玄想,脚踏实地。在汉藏语比较研究方面,俞敏先生把比较的领域扩大到了虚字和句法,从而使汉藏两种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先秦典籍中一些语法现象得到新的阐明。主要论文有《汉语的"其"跟藏语的 gji》(1949)和《汉藏语虚字比较研究》(1984)。前者证明"其"和 gji同源,"彼其"、"何其"分别相当于p'agi、 gagi,"彼其之子"=p'agimi adi"实维何期(其)"= de gagi red,从而使古语疑难得解。后者更进一步有所开拓,比证了27个虚字,创获很多,并获得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3]

在现代汉语语法方面,俞敏先生对于词类区分有创见。《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1951)最早提出重叠式可以分开形容词和动词的界限的理论。他所著的《语法和作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著作和多篇研究性论文,又提出了用重叠式划分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汉语句子结构"四分法"等语法分析观点,在当时都具有广泛的影响。他在古汉语虚词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他的《经传释词札记》,既借鉴了乾嘉学派的研究方法,又注重利用与现代方言的比较、与外语相应现象的对比,许多见解深入而独到,令世人瞩目。

俞敏先生与陆宗达先生合著的《现代汉语语法》(上册),是两位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语法的讲稿。这部书虽以教材的名义出现,但所讲的并不是通行的说法,而是两位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该书以地道的北京口语为研究对象,兼采客家、粤、闽、吴四种方言和古代汉语的语法事实加以比较。不仅客观地记录了北京话的语法面貌,而且还提出了不少新的语法观念,甚称描写北京话语法的一部专著。所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语法学界的广泛重视,被称为"异军突起"的语法著作。

主要专著

《现代汉语语法》(上册),俞敏、陆宗达合著,群众书店1954年7月出版

《语法和作文》,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9月出版

《语言学概论讲义》,俞敏、黄智显编,北京师范大学1956年出版

《名词、动词、形容词》,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6月初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3月重版。

《中国语文学论文选》,日本光生馆1984年6月出版

《经传释词札记》,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月出版

《俞敏语言学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出版

《俞敏语言学论文二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发表论文

《论古韵合怗屑没曷五部之通转》,载于《燕京学报》第34期,1948年6月

《古汉语里面的连音变读(Sandhi)现象》,载于《燕京学报》第35期,1948年12月

《古汉语里的俚俗语源》,载于《燕京学报》第36期,1949年6月

《释甥》,载于《燕京学报》第36期,1949年6月

《评"The Chinese Language"》,载于《燕京学报》第36期,1949年6月

《汉语的"其"跟藏语的gji》,载于《燕京学报》第37期,1949年12月

《评<语言与文化>》,载于《燕京学报》第38期,1950年6月

《什么叫一个词?》,载于《燕京学报》第40期,1951年6月

《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载于《燕京学报》第40期,1951年6月

《谈民族标准语问题》,载于《中国语文》1953年第4期(总10期)

《汉语的爱称和憎称的来源和区别》,载于《中国语文》1954年第2期(总20期)

《形态变化和语法环境》,载于《中国语文》1954年第10期(总28期)

《汉语的句子》,载于《中国语文》1957年第7期

《六书献疑》,载于《中国语文》1979年第1期

《我听着别扭(bièniu)》,载于《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2期

《白话文的兴起、过去和将来》,载于《中国语文》1979年第3期

《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倒句探源》,载于《语言研究》1981年第1期

《古汉语"风"字确实有过象"孛缆"的音》,载于《民族语文》1982年第5期

《化石语素》,载于《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

《<诗>"薄言"解平议》,载于《中国语言学报》第1期,1983年4月

《李汝珍<音鉴>里的人声字》,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纪念罗常培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学习莘田师》,载于《语文知识丛刊》第6辑,地震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哥儿,哥儿俩,哥儿们》,载于《方言》1984年第3期

《等韵溯源》,载于《音韵学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84年3月出版

《北京音系的成长和它受的周围影响》,载于《方言》1984年第4期

《王删郝疏议--评郝氏<尔雅义疏>的足本和节本》,载于《河北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

《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收入《中国语文学论文选》,日本光生馆1984年6月出版

《汉藏虚字比较研究》,收入《中国语文学论文选》,日本光生馆1984年6月出版

《北京话全浊平声送气解》,载于《方言》1987年第1期

《驻防旗人和方言的儿化韵》,载于《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

《北京话本字札记》,载于《方言》1988年第2期

《北京话口语"看不见,找不着"一类词》,载于《方言》1988年第4期

《北京口语里有"动名词"》,载于《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1期

《汉藏同源字谱稿》,载于《民族语文》1989年第1~2期

《汉藏文献学相互为用一例》,载于《语言研究》1991年第1期

《东汉以前的姜语和西羌语》,载于《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

《"打"雅》,载于《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1期

《北京口语里的多音入声字》,载于《方言》1995年第1期

《汉藏文献学相互为用一例》,载于《语言研究》1991年第1期

《东汉以前的姜语和西羌语》,载于《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

《高鹗的语言比曹雪芹更像北京话》,载于《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

《六书话余--与俞敏同志商榷》,马智强,载于《安徽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博大、精深、求实、风趣--读<俞敏语言学论文集>》,邹晓丽,载于《语文建设》1992年第9期。

《俞敏语言学论著的语言风格》,陈满华,载于《修辞学习》1995年第4期

《俞敏先生学术成果述要》,邹晓丽,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第3期

《俞敏论著目录》,载于《文教资料》1997年第1期

《俞敏,我的心里仍然充满了你》,杨藻清,载于《文教资料》1997年第1期;后载于《南大语言学》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出版

《俞敏先生<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的学术贡献》,施向东/黄海英,载于《南开语言学刊》2008年第1期

参考来源

  1. 著名语言学家俞敏 ,百度文库, 2022-03-22
  2. 俞敏先生逝世 ,知网
  3. 传承百年积淀 促进科教兴国 ,光明网, 200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