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瓦雷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保尔·瓦雷里 | |
---|---|
原文名 | Paul Valery |
出生 |
法国 | 1871年10月30日
逝世 | 1945年7月20日 | (73岁)
国籍 | 法国 |
职业 | 诗人 |
知名于 | 法兰西学院院士 |
知名作品 | 《海滨墓园》 |
保尔·瓦雷里(1871年-1945年),后期象征主义代表诗人,现代法国最有影响的诗人和文艺批评家。
他继承了马拉美的纯诗传统,却在诗歌中融入了关于生与死、变化与永恒、行动与冥思等哲学上的思索。
其成名作是《年轻的司命女神》(1917),被誉为法国最优秀的诗歌之一,并标志了后象征主义的振兴。
1922年,瓦雷里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收录了诸多优秀的诗作,包括《脚步》、《石榴》、《风灵》等。
瓦雷里一生的巅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滨墓园》,雷米·德·果尔蒙(1858-1915)和弗兰西斯·耶麦(1868-1938)也是颇负诗名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
前者风格柔婉清丽,注重对嗅觉的表达;后者则以淳朴的语言风格著称。
个人经历
保尔·瓦雷里的诗耽于哲理,倾向于内心真实,往往以象征的意境表达生与死、灵与肉、永恒与变幻等哲理性主题,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
保尔·瓦雷里在大学时代便突现出他的诗歌天赋,当时就有报纸预言:"他的名字将在人们的口头传颂。"
但在结束法学院的学业,获得法学士学位的前后,一种柏拉图式的清心寡欲情绪控制了他。
1892年9月他同家人前往热那亚度假,在一个暴风雨交加的"可怕的夜晚",他决定放弃诗歌和爱情,献身于"纯粹的和无私的知识。"
在其后的二十多年,瓦雷里在国防部、哈瓦斯通讯社等处工作,但求知和深思的习惯,已成为他的生命根源了。
在这二十余年中,瓦雷里一方面致力于从前在学校时格格不入的数学,一方面更在想象中继续他的真的追求与美的创造。这使他在数学,音乐和哲学方面都有了不俗的造诣。
在他的好友,著名作家纪德及其他友人再三催促下,瓦雷里答应将自己青年时代的诗稿结集出版。
在付印前,他想写一首40行左右的短诗附在后面,作为与诗神永别的纪念。
可这小诗的想法如一星之火,使瓦雷里一发而不可收,燃烧成一首五百余行的长诗--《年青的命运女神》,描写不同性质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首诗对法国知识界的震撼之大,影响之深是惊人的。一位评论家称:"我国近来产生了一桩比欧战更重要的事,那就是保尔·瓦雷里的《年青的命运女神》。"一首诗竟比一场战争更重要,可见其受推崇的程度。
在爱好文艺的社会里,无处不听到此诗的回声。许多诗人学者甚至以相互背诵该诗为乐。巴黎有名的杂志《知识》举办了一次"谁是法国最大诗人"的选举,[1]
在其后的创作中瓦雷里迸发出杰出而全面的才华和创作力,他继承了马拉美的纯诗传统,却在诗歌中融入了关于生与死、变化与永恒、行动与冥思等哲学上的思索。1922年,瓦雷里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收录了诸多优秀的诗作,包括《脚步》、《石榴》、《风灵》等。
瓦雷里一生的颠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滨墓园》,《海滨墓园》写诗人在海宾墓园沉思有关存在与幻灭、生与死的问题,得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把握当下、面对未来的结论,主旨是关于绝对静止与人生交易的对立统一关系。
开篇"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这首诗代表在诗歌创作方面瓦雷里的成就高过了他的前人马拉美。
以保尔·瓦雷里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的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在匡正欧美当时浅陋直陈的诗风上,在加强诗歌的凝练、含蓄、韵味和质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
生平遗憾
从1930年起,他就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到1945年,至少已经被推荐过十次,这一次 可以说是稳操胜券,可是同年7月,他却在瑞典学院表决之前不幸去世了。
学院的评委们曾经考虑是否也像1931年时对待瑞典诗人卡尔费尔德那样,虽然去世,依然授奖。但这一建议一经提出就招来严厉批评,结果遭到否决。
于是,桂冠落到了第二候选人、智利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头上,"由于她那富有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她因此荣获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拉丁美洲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这一殊荣的作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