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侯杰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侯杰昌
原图链接[来自网络图片]
出生 1937年11月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侯杰昌 [1]>

  • 侯杰昌,男,汉族,1937年11月生,广东梅县人,空间物理学家,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2]>

  • 侯杰昌,曾任武汉大学校长。空间物理学家,博士生导师,在电离层与电波传播关系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 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1998年3月当选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9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 1956年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
  • 1964年在武汉大学完成研究生学生并留校任教。
  • 1980年从讲师破格提升为教授,先后担任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和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系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主任。
  • 1996年10月至2003年7月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他还是空间物理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波传播学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委员会会员、《空间科学报》编委、《电波学报》编委。在电离层与电波传播关系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委进步二等奖。

研究方向

  • 电离层物理

创新

  • 侯杰昌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据我的经历,高等学校从来都是搞创新的。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对人类的知识宝库有所贡献,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不断地前进。如果都是人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对人类的知识宝库一块砖、一片瓦都不加的话,那么你这个大学便没有存在的必要。”
  • 1998年4月以来,一场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在武汉大学展开。这场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大大促进了全校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传统高等教育

  • 侯杰昌校长说,传统高等教育,以灌输和传授知识为主,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比如我们的中学生,在数理化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都可以拿冠军,但为什么我们拿不到诺贝尔奖呢?因为奥林匹克竞赛所使用的知识都是现成的,加上中国的学生非常勤奋和刻苦,他们可以将这部分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并且灵活运用,但诺贝尔奖强调的是别人没有搞过的东西,是有所发明和创造的东西,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的人才呢?侯杰昌校长认为,它的基本要求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宽口径是指具有专业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和就业机会多的特点;厚基础是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高素质是指高境界、高智能、高稳定能力结构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创新与教育

  • 侯杰昌校长说:“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实现全面复兴,靠的就是现在的这些大学生。今后各行各业的骨干都应该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担任。这些人的能力和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说,创新对于高等教育来讲太重要了。”
  • 侯杰昌校长告诉记者,武汉大学在实行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和本科—硕士—博士连读的基础上,新近又推出了研究生与导师互选制、教学工作校长负责制、教学顾问督导制、任课教师聘任制等配套改革,设立了旨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学术创新基金和近百项各类学科奖学金。
  • “现在我们有些学生,之所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不敢怀疑权威,不敢怀疑书本。”侯杰昌说,“其实,书本上的东西和权威们的说法,都是在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当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按照新的情况得出新的结论。

武大创新目标

  • 据记者了解,武汉大学倡导创新目标后,学校的学术气氛越来越浓,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合越来越多。物理系和化学系可以联合申请课题,化学系的博士生可以到生物系做博士后。
  • 侯杰昌说:“比如做一个雷达,既要有懂天线的人,也要有懂接收的人,要有懂发射的人,还要有懂电子技术的人,要有懂计算机信号处理的人,也要有搞理论物理的人。单一的个人不可能完成雷达制作的全过程。现在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多学科的协同作战。而没有提出创新的目标时,合作的想法就很少,即使你想合作,但可供申请的项目也很少。要么是你一个人能完成的你才敢搞,或者是夫妻两个人可以完成的你才敢搞。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综合是趋势。没有综合,就没有交叉的条件。”

主要荣誉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 国家科委进步二等奖。

学术成果

  • 公开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和翻译著作10多部.

代表作品

  • 电磁波传播原理

参考资料

  1. [1]侯杰昌简介
  2. [2]侯杰昌(空间物理学家)_梅县当代人物专题